-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玉溪市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百姓生活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玉溪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推进非遗保护组织建设、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健全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完善非遗保护阵地设施、实施非遗保护活态传承、
近年来,玉溪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推进非遗保护组织建设、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健全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完善非遗保护阵地设施、实施非遗保护活态传承、营造非遗保护社会氛围、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水平,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不断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2005年,玉溪成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在市文化和旅游局设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公室,全面指导开展普查、申报和建立名录体系工作。同年,全市开展大规模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每年坚持对全市非遗项目进行再挖掘、再整理,精心挑选重点项目逐级申报,健全保护名录体系,提升保护水平。2011年,经玉溪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在玉溪市文化馆加挂“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推进非遗保护组织建设。目前,玉溪市初步建立起四级名录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近年来,对民族民间文艺收集整理成果进行再度加工,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及《玉溪花灯乡土教材》《玉溪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选编》等11部非遗书籍,让口传心授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纸质载体,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保护手段。此外,玉溪市还积极开展非遗理论研究,近三年来,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非遗理论文章十余篇。
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示活动。从2006年开始,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示活动。市文化馆为市民精心准备为期3至4天的非遗项目实物展示、影像展播、专场文艺晚会、法律法规宣传、文物鉴赏等活动,形成共同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共识,充分展示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的丰硕成果,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傣族竹编、华宁陶、易门陶、玉溪青花、易门豆豉等项目多次参加省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并获好评;传统音乐四腔参加西部民歌大赛获金奖,参加全国民歌大赛获优秀奖,2019年获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传统舞蹈《磨皮花鼓》参加第十届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金奖。同时,玉溪花灯、滇剧、通海高台、哈尼族棕扇舞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对外宣传展演及群众性传承活动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推进非遗项目传承人培养和传习基地建设。近年来,玉溪市面向社会举办非遗项目传承培训28场,参与学员451名,邀请市内相关专家和非遗传承人进行授课,内容包括滇剧唱腔、花灯表演、原生态唱腔、剪纸、刺绣等,先后在玉溪一小、江川区文化馆、华宁县文化馆和澄江市文化馆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溪花灯戏”传承基地。启动“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邀请传承人到基层、校园为业务骨干、教师、学生授课。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2020年3月,制定出台《玉溪市文化馆2020年全民艺术普及和群众文化活动资源建设方案》,计划开展《玉溪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系列微视频》13个微视频拍摄制作,利用以“文化云南云”为主的网络、手机、移动电视、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新媒介进行项目资源推广宣传。
积极开展非遗文创产品市场探索与实践。玉溪青花街已成为玉溪非遗文创产品的展示窗口,集合了玉溪青花、华宁陶、江川铜、通海银等各类非遗产品。通过“非遗+教育”、“非遗+市场”、“非遗+创新”路径,与高校合作成立青花瓷传承基地、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开设专营店销售非遗产品、参加省内外展销展示展览等,让玉溪青花有传承人、出创新产品,面向更广阔的市场。
【来源:云南省民宗委】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2/0126/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