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亚太文化遗产保护成就展暨历史城市保护与可持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2月4日,亚太文化遗产保护成就展暨历史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南京门东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小东园内开幕。作为第九届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首场系列活动,展览和

12月4日,亚太文化遗产保护成就展暨历史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南京门东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小东园内开幕。作为第九届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首场系列活动,展览和研讨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组委会、东南大学联合主办,由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共同承办,聚焦21世纪城市化背景下的历史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围绕城市、街区、建筑不同层面开展跨地域讨论,并通过展示亚太地区国家、中国以及南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际案例,来探讨更加符合亚洲文明特质、历史过程和城乡文脉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致力于未来可持续名城及遗产的保护。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组委会、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代表,以及中国科学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法国南锡建筑学院、印度艾哈迈达巴德CEPT建筑学院等境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院士、建筑大师、专家学者等通过视频会议出席了此次活动。

“文化和遗产具有驱动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在城市环境中尤其如此,人们对此类问题的关注正在日益增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文化部主任杨碧幸博士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为了鼓励下一代更多地参与遗产保护工作,就需要持续的跨地区协作,需要依靠教科文组织在亚太地区 的各类伙伴,特别是高校伙伴进行密切合作,开展创新培训与教育,推进遗产管理能力的新基准。杨碧婷博士充分肯定了教科文组织与南京市在城市遗产保护方面所开展的长久而丰富的合作所取得的成果,特别是东南大学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资源管理教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期待通过更广泛而密切的网络连接以及不断的创新努力,来持续推动亚太地区历史城市以及城乡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活动现场,南京市政协副主席李奇、东南大学副校长吴刚为南京市与东南大学共建项目“亚洲遗产档案中心”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揭牌。据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冷嘉伟介绍,东南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始于1998年,东南大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资源管理教席”是教科文组织在国内设置最早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国际合作平台,并最早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遗产管理方法引入国内。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共同成立于2001年的“亚洲遗产管理学会”(AAHM) 秘书处迁至东南大学。今年,东南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五年(2021-2025年)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评审与推广工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变革性文化遗产保护。冷嘉伟表示,“今后五年,东南大学将继续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引,努力发挥专业优势,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活动现场还进行了首届“南京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建筑设计方案竞赛”颁奖仪式,该活动作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项社会行动,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同发起,首次尝试将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与国际竞赛进行结合,选取了两处列入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大校场机场瞭望塔和第二机床厂大厂房28号楼,以打造“世界文学之都”分布式文学空间为目标,面向国内外开展方案征集,并签约了金地商置江苏公司、南京金基集团、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等一批企业与社会组织作为活化利用伙伴单位,对优胜获奖方案付诸实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竞赛共收到来自全球11个国家、14个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有效投稿184件,评选出每处历史建筑优胜实施奖1名、优秀方案奖4名。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万震,南京市秦淮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赵海,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级调研员王昭昭,竞赛学术出题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汪晓茜为优秀方案奖代表颁奖。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彭振刚,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吕晓宁为两名优胜实施奖代表颁奖。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1211/1831.html



上一篇:学界聚焦:与城市化进程共生的文化遗产保护复
下一篇: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