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6.1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睹九边重镇文化遗产,叹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21.6.12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泱泱千年浩浩九州,璨若星河的炎黄文化,是先辈们留下来的瑰丽遗产。 有着悠久历史的榆林古城,文化和自然瑰宝俯拾皆是,数千年

2021.6.12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泱泱千年浩浩九州,璨若星河的炎黄文化,是先辈们留下来的瑰丽遗产。

有着悠久历史的榆林古城,文化和自然瑰宝俯拾皆是,数千年来滋养着这片黄土地上的子孙后代。

看得清来路才能开拓出未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让我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展现文物事业发展不凡成就,发扬稽古揆今精神,一起走近榆林的文化遗产,感受它们当仁不让的风采。

物质文化遗产

1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是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据专家研究有可能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

石峁遗址以“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2018年4月,石峁遗址发现4000年前大型陶鹰。2019年5月,石峁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

2镇北台

镇北台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和“万里长城第一台”美誉。

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北约5公里处,立于红山之上款贡城西南角,东隔款贡城与东梁相望,榆溪河穿红石峡从镇北台西约1公里处蜿蜒穿行。镇北台控南北之咽喉,扼边关之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3红石峡

红石峡又名雄石峡,位于陕西榆林北3公里处。峡体红岩对峙,杨柳成荫,长城穿峡而过,榆溪河奔腾不息,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

红石峡谷长约350米,东崖为雄山寺,西崖为书法石刻。在东西石壁上参差落座石窟25处。西岸壁上的书法石刻应接不暇,旧时边将、文人来榆林,多在雄山寺豪饮唱和,留下160多幅宝贵的书法艺术作品,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

4榆林古城

榆林古城被评为2008年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之一,素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

南塔是凌霄塔,北台是镇北台,从古城南门起向北,依次排列着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等六座明清风格的楼阁,即“六楼骑街”。

新成立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榆林古城墙保存较完整,那时东城墙长2293米,西城墙长2184米,南城墙长1059.5米,北城墙长1125米,城垣周长6761.5米,今除南门尚存外,其它诸门及全部城楼皆毁,但城内外至今仍保存有很多古迹名胜,其中以星明楼、凌霄塔最负盛名。

5统万城

沙漠曾淹没了古代十万匈奴人在公元5世纪蒸土构筑的都城--统万城。榆林人在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治沙方面的不懈努力,使这座沉睡千年的城池从沙漠深处浮现出来,渐渐恢复匈奴古都的历史风貌。

统万城为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第一座都城遗址,是北方较早的都城,已有近1600年历史,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又称它为“白城子”。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708/1595.html



上一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留住古老智慧 启示未来发展
下一篇:最美北京网红打卡地|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