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李孝聪: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运河文化遗产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现代快报讯 “江苏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方面是走在前面的,工作是做的是比较多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扬州开馆,大运河文化论坛在扬州召开,正当其时,也是很合适的。”

现代快报讯 “江苏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方面是走在前面的,工作是做的是比较多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扬州开馆,大运河文化论坛在扬州召开,正当其时,也是很合适的。”

6月16日,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中国运河志》核心专家、图志卷主编李孝聪接受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专访,在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点赞的同时,他从学者的角度出发,就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进行了分析。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中国运河志》核心专家、图志卷主编李孝聪

保护:大运河江苏段的水质是比较好的

在李孝聪看来,江苏在大运河方面,已经做了比较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方面是大运河的水质在江苏段是比较好的。另外,在一些局部的地段,江苏也是做了工作的,包括一些运河水道的恢复,还有两岸的建筑,在维持昔日的风貌的情况下,能够为现在所用,值得肯定。具体到一些城市,除了扬州做得不错,无锡、苏州等地也不错。”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李孝聪过去近四十年的考察研究有着紧密的关系。他在上世纪八十年初进入运河研究领域,曾多次奔赴大运河沿岸考察,并撰写数篇颇具影响力的相关论文。

2011至2019年,李孝聪作为核心专家之一,参与主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中国运河志》,担任该书《图志》主编,负责依据古地图与典籍文献的结合,深入形象地展示历史时期大运河的河道、水利工程和两岸景致。编书过程中,他不仅进行实地考察,更是留意各地文物考古部门发掘的运河文物及文献资料,并将其收入书中。

由于较早介入大运河研究,所以李孝聪也是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四十年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表示,大运河不仅有辉煌的历史,也有可触摸的遗迹,而且今天仍然部分地发挥着现实功效,我们应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我们的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运河旧迹,维护运河水质,传承运河文化,发挥运河功能,营造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传承和利用:中国的运河不是“盆景”

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和利用大运河?李孝聪认为,应该充分考虑中国大运河南北的不同特点。

“我们现在把固定的船闸挖了出来,下一步怎么做?要关注整个运河河型的保护。从山东到河北的运河,它的资源优势是河型还在,一定要把运河的古道和旧道找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做保护,然后再考虑其他。南方,比如江苏、浙江,水运还在继续用着,但是弱项在哪里?就是河道改了。所以南方和北方,运河沿线,要抓住机遇,把优势变为强势。不能只讲利用,也不能只讲保护。”

他认为,国外的一些案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

“像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它的运河的闸桥都利用得很好。然后,它周围的和运河相关的建筑,已经按照原先的样子恢复了,就在水利设施的边上。恢复后的这些建筑,可以是旅馆、酒店、休闲场所。英国,有的地方,船闸还在使用。还有日本的小樽运河,其实很短,但保护得很好。很多过去的仓库,变成了今天的人可以吃饭、喝咖啡的地方。比如,小樽食堂,就是一个大的餐馆。我们的无锡、扬州有这个条件,可以用起来。”

而就在江苏境内,李孝聪也提出他认为有参考价值的实际可行的措施。

“我在今天上午的论坛上,展示了几张古代的运河舆图。北宋熙宁年间,有位日本学者当时到中国的五台山、天台山,他沿着宋代运河到浙江去,又返回五台山,这些都有记载。他过高邮的时候,怎么等着开城门,怎么等着进去,等等,也都有记载。明代的地图,高邮、宝应、扬州、仪征,这些城的运河都是穿城的,而今天,都是绕城的。今后我们的工作,可以把城里的运河重新恢复。北京已经在做这个工作了,不够长,虽然只有500米,一里路。”

多年前,李孝聪到高邮、宝应考察,就认为由于运河在这些城市的西边,因此未来城市不可能往西发展,只能往东发展。现实证实了他的推测,今天的高邮、宝应城市都往东发展了,老城留下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把城里面的街挖开,就是古运河。可以通过文物考古部门,先找到它,再慢慢恢复,就像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那样。运河两岸的建筑,可以是民居,商铺,餐馆,都可以恢复。老百姓的步行道,车道也都可以有。那时候,中国的运河将不会是一个'盆景',而是真正实现了从保护、传承到利用。”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616/1527.html



上一篇:第四届“运河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
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展6月22日开展 146件作品与你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