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从民俗艺术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了五百年的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前言 糖与水融合形成金黄的糖浆,勺子的移动之间案板上形成各式各样的图案,一幅 "观之若画,食之有味" 的糖画就这样诞生了, 外形美观精巧、晶莹剔透,吃起来酥香可口。 糖画是
前言
糖与水融合形成金黄的糖浆,勺子的移动之间案板上形成各式各样的图案,一幅"观之若画,食之有味"的糖画就这样诞生了,外形美观精巧、晶莹剔透,吃起来酥香可口。

糖画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根据文献记载,糖画起源于明朝四川,之后传播到各地,清初达到鼎盛时期,糖画的发展不仅源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而且还有广大人民的智慧,"梅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的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丞来年亦纸糊。"这句诗就描绘了糖画在民间的盛行,如今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熟能生巧中将手艺人们的艺术创造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糖画是民间糖塑的一种,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糖制作成的画。起源于四川省成都地区,《本草纲目》记载,其"以白砂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说明其原材料虽然简单,但是制成的图案却是形态多样,造型精妙。可食用和观赏性是糖画的两个显著特点,它是我国历史悠久神奇的民间艺术。看着简单但是操作起来极其考验手上的手艺,必须经过学习和不断地操作才能熟练掌握这门技术。糖画一是要熬糖浆,二是要作画。要画出好看的糖画,最难掌握的就是"糖性",把握糖的比例、锅的火候,勺子轻轻搅拌,糖浆沸腾开始冒出晶莹的气泡,糖浆变得金黄时停火,熬好后短暂构思后在糖凝固前迅速将糖液挥洒在案板上,糖画凝固好之后再用竹签把作品提起来,这才算是完成了整个过程,所以糖画的制作虽然快但极其考验制作者的功力

据文献记载,糖画起源于四川从明代兴起,那时叫做"飨糖",到如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期间吸收了皮影、剪纸艺术的表现技法,在民俗文化传播和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糖画从出现在街头巷尾的民俗艺术到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期间经历的是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1、糖画的起源要从糖说起
甜味从古至今就是人们一直喜爱并追求的,而真正开始制糖是从唐朝开始的,唐太派人去印度交流制糖方法,经过钻研学会了如何加工糖,唐代以后人们研究糖的脱色工艺,并提升技术使其量产,至明代利用黄泥脱色的方法产生了,于是雪白晶莹的精制蔗糖得以面世,中国成为了产糖大国,并将这份技术传递给世界各国,宋元明清市井繁荣,让民间艺术得以发展,也为糖画诞生提供了条件。

2、糖画以独特的身姿走进民间
据史料记载,汉代朝廷宴会上已经出现"以糖作啫U形,号曰啫糖"的制品。宋朝时期,吴自牧《梦粱录》中有记载:"小儿戏耍家事儿,如戏剧糖果之类:行娇惜、宜娘子、秋千稠糖、葫芦、火斋郎果子、吹糖麻婆子孩儿等。"明代,人们为祭奠神用糖浇筑成各种形象,被称为"糖丞相",这就是糖画的前身。清宣统元年傅崇矩著的《成都通览》一书中,出现了正式记录糖画的史料。糖画逐渐走进了民间,手艺人将"糖丞相"改良为富有吉祥寓意的各种图案,在街上看到挑着担子的大爷把炉子、铜锅、石板、勺子、铲子摆出来,孩童们就会蜂拥而至,转转盘,转到什么图案就画什么图案,如今,不仅是孩子们喜欢,大人们也对这门手艺有着浓厚的兴趣。

3、不断发展的糖画不会流于形式
此外,糖画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糖人让糖画从二维变成了三维,作为糖画的衍生物,吹糖人也极具名气,尤其是在北京和天津,糖人结合了民间文化,继续延续着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如今,立体糖画的出现更是拓宽了手艺人们的视野,也着实带给我们更丰富的视觉享受,立体糖画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522/1406.html



上一篇:东昌府区鼎舜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
下一篇:与非遗的邂逅|走进泰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