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文化遗产如何抵御“时间侵蚀”,敦煌研究院院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号召全球博物馆共同探索数字化和创造新的文化体验及传播模式。 如何留住馆藏千百年的“容颜”,
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号召全球博物馆共同探索数字化和创造新的文化体验及传播模式。
如何留住馆藏千百年的“容颜”,是所有博物馆都要面对的一大难题。正如业内专家所言,所有的保护与修复都是希望文物能坏得慢一点,但走向消亡是所有文化遗产都面临的终点。现在,数字化为文化遗产注入新生:文物不仅能“走到”线上全球吸粉,还能通过短视频、动漫等数字文创产品扩大IP价值。
博物馆与数字化的牵手,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成功地为文物保护“做加法”。文物数字化的未来是什么?在国际博物馆日之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受邀参加了“敦煌学的跨时空交流与数字保护探索”线上交流研讨会,倾听来自北京、巴黎等地的专家们共议,如何让数字化更好地服务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
用数字化抵抗文化遗产的“不可抗”因素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敦煌艺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
“莫高窟是敦煌文化集中的代表,创建于公元366年,从4世纪到14世纪,这1000年间不断地营建,现存的洞窟有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就有492个。”研讨会开场,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从敦煌石窟切入,认为其具备的东方美学是世界性的,体现了多民族多地域文化的特点。
赵声良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供图
“我们每年要举办10多次展览,至少有两三次在国外。每到一处敦煌艺术都受到大家的欢迎,排队来看展览的人络绎不绝,说明东西方人看到敦煌艺术都会产生强烈共鸣。”赵声良表示。
数字化是弘扬敦煌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做数字化已有20多年,通过数字化资料和各种新媒体来进行敦煌文化的传播。”赵声良认为,从壁画保护来说数字化是必须的。“经过了1000多年的发展,我们无法保证会不会在某个时刻,会有某种不可抗拒因素出现,万一洞窟坏了怎么办?如果有数字化资源,就可以复制一个完整的洞窟。”
赵声良希望,未来可以联动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吉美博物馆)等在内的文博机构,共同推动敦煌文物的数字化及学术交流,在全球更好地弘扬敦煌文化。
“数字化对文物的保存和宣传都有极大颠覆,因为文物经过了数字化后,不再是少数人的文物,而是所有人的文物了。”吉美博物馆馆长文森特勒夫认为,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既能增加到博物馆的参观者,还能用数字建成的“第二博物馆”给观众提供一个新奇的数字观展体验。为此,吉美博物馆主席索菲·玛卡里欧热情回应赵声良:“期待借助数字桥梁,让中法之间的敦煌文化交流不断加深、拓展,未来开展更多数字化文物的联展。”
通过新文创,让传统文化融入互联网一代
通过科技手段,全世界游客都能在网上参观敦煌石窟,甚至还能进行360度漫游,欣赏一幅幅“活起来”的精美壁画。赵声良直言,这得益于和腾讯等科技公司的合作,为文物数字化赋能。
未来,科技公司在文物数字化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希望我们能继续扮演好连接器、翻译官和新使者这三个角色。”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副总经理刘小岚笑言,与敦煌研究院结缘于2018年,去年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已吸粉近4000万。
“现在每5位访问小程序首页的用户,就会有一位在朋友圈分享。我们相信这是非常好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在指尖欣赏到敦煌文化,同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喜爱上敦煌文化。”刘小岚表示,在承担连接器功能同时,腾讯还想做好传统文化的翻译官。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供图
“我们在社交领域非常擅长,十分了解年轻一代喜欢看什么内容,也清楚与他们的沟通方式。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新文创让传统文化融入到互联网一代,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中。”
敦煌文化的魅力正通过一个个文创产品展现出来。例如,游戏《王者荣耀》和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的御剑飞天皮肤,一上线就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超4000万玩家穿戴使用过这个皮肤。“当把敦煌文化设计成大家喜爱的产品时,就突破了年龄和性别的界限。”
对此,敦煌研究院新媒体中心副主任杜鹃亦在研讨会上表示:“近几年,我们的新媒体工作是在深入挖掘敦煌文化时代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图文、短视频、动漫、直播等内容表现形式,推出系列化、高质量的数字文化创意产品。”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519/1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