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谭爱芳 报道:2021年5月12日,国家级非遗项目《赣南客家匾额习俗》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技艺技能传习基地启动仪式在该校工程中心展演厅举行。该校党委
?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谭爱芳报道:2021年5月12日,国家级非遗项目《赣南客家匾额习俗》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技艺技能传习基地启动仪式在该校工程中心展演厅举行。该校党委委员、副院长、工会主席李咸浩,会昌县文化馆馆长、会昌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梁玲娜,会昌县文化馆馆长办公室主任黄振荣,赣州市人大代表、会昌文化商业协会会长陈志斌,江西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片导演李虹,赣南客家匾额习俗(赣州市)传承人肖天长,学院培训中心主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办公室主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所长刘彦,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彧出席仪式;仪式由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陈茗芳主持;学院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近60人参加仪式。

仪式伊始,杨彧致欢迎辞,向出席启动仪式的领导嘉宾们表示热烈欢迎;梁玲娜代表会昌县文化馆对该校“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非遗技艺技能传习基地的成立表示祝贺。

共建传习基地,共揭传承“匾”牌

启动仪式上,李咸浩和梁玲娜共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客家匾额习俗”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技艺技能传习基地揭牌。

三鞠拜师礼,一生师徒情

仪式中,李咸浩为传承人颁发聘书。教师代表帅平、文珉亮、汪哲和40名学生代表向“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非遗传承人肖天长行拜师礼;一鞠崇师德,二鞠承师志,三鞠谢师恩,在简短的仪式中奠定深厚的师徒情谊。20级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五班朱淑琪代表全体学生在仪式上进行了表态发言,表示会努力研究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非遗技能,争做非遗传承者和接班人,为传承和发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自己的贡献。

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传承人肖天长向师生详细介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发展历史和申遗情况,并对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传承与发展作了简要汇报。

仪式结束后,肖天长带领“徒弟们”来到基地工作室召开师徒笔会和座谈交流,并提下“龙腾学海”四字榜书,激励现代学子勤奋学习,努力拼搏。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非遗项目简介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于2014年11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在全国两千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申遗。赣南客家匾额随着千余年来北方中原士族的多次迁徙赣南、粤北、闽西而逐渐发展,形成了通过送匾、挂匾等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以教化乡邦的客家传统习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传承与发展,集中体现了客家人的优秀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伦理观念和文化素养。体现了客家人开拓进取、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高尚精神。客家先民的文化特质以及他们的嘉言懿行都在匾额习俗中得以代代相传,历久弥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传承文化遗产,发扬中华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赣南客家匾额习俗,凝结并传递着江西赣南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和经验智慧,是江西客家文化的精神家园,也是讲好江西故事的重要内容,更是发展好江西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赣南客家匾额习俗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对增强文化自信,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大江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p>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519/1391.html



上一篇:网络名人山东行·走进东营|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居
下一篇:文化遗产检察官与时间赛跑 为文物护航!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