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广饶齐笔制作技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齐笔传统制作工艺发源于广饶县南部,因该地区属齐国乐安,故所产毛笔称曰“齐笔”,为广饶县赢得了“齐笔之乡”的美誉。2013年,成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齐笔传统制作工艺发源于广饶县南部,因该地区属齐国乐安,故所产毛笔称曰“齐笔”,为广饶县赢得了“齐笔之乡”的美誉。2013年,成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广饶县大王镇的大张淡村、北张淡村、北卧石村、李璩村、黄璩村、韩庄村一带,是齐笔的主产地。齐笔制笔业盛于清道光年间,当时,大王镇的毛笔制作已有数百家。民国时期,制作齐笔的工匠中,涌现出了一批手艺高超的名手,如北卧石村的黄化京,李璩村的傅义三、傅学仁,张淡村的郭凤采,韩庄村的韩干臣等。其中韩干臣制作的“十八学士登瀛洲”笔颇受欢迎。新成立后,齐笔得到了较快发展。1983年西营毛笔厂的成立,揭开齐笔发展的新篇章,2003年大王镇成立了山东齐笔文化有限公司,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齐笔”商标,让齐笔生产抱团打天下。之后,又先后成立了“齐笔研发基地”、“克玖笔庄”、“仁和笔庄”、 “西营毛笔厂”、 “东营中齐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中华齐笔”等,从此,齐毛笔不仅依旧传承着博大精深的孔孟文明,同时也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养育着一方水土。
郭氏家族是大王镇齐笔工匠的典型代表。1840年,郭氏传人郭殿试由大张淡村迁至北张淡村,一年四季中,以务农为主,每逢冬闲时节,郭殿试便开始制作毛笔,自产自销。发展到1885年,郭氏传人郭清涟创办了“育兴笔庄”,生产的毛笔远近闻名。
此时,郭氏齐笔的制作与销售颇具规模,在当地齐笔制作界独树一帜。1915年育兴笔庄传人郭万选将齐笔推向更大的规模,招有工人和徒弟20多人,年产毛笔20多万支,销往方圆200多公里的书馆店铺。1935年,郭万选之子郭其亮、郭其温弟兄,一人负责销售,一人负责组织生产,育兴笔庄的生意日渐红火。1940年,由于日本侵华战火的绵延,笔庄经营难以为继,郭其亮之弟郭其温带领侄子郭谋田及师傅们离开故土远上天津,在天津重新树起了“育兴笔庄”的牌子。解放后,郭其温离开天津回到家乡。1964年,村里成立了毛笔社,郭其亮、郭其温、郭谋田、郭明昌、郭安田都在毛笔社制作毛笔,郭明昌、郭安田等成为郭氏齐笔的又一代传人。
齐笔生产历史悠久,有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齐笔选料严格,笔头原料以山羊毛、兔毛、马尾等为主,富有弹性,便于就地取材;齐笔笔杆使用竹片、硬质木材、紫檀、红木、景泰蓝等,高贵、优雅。齐笔工艺繁复,制成需要150多道工序,环节复杂,成笔的标准也全靠艺人积年经验来把握,难以使用文字承载传授,长期以来依靠民间手工艺人师徒传承。主要制作方法就是先做成毛笔头中心的“笔柱”也称“笔胎”,再在笔柱上覆上一层薄薄的披毛,把笔柱紧紧抱住。然后对笔头进行“掐头、圆头、覆头、平头”等精心制作后,再将做好的笔头经过按头、修笔、捋菜等工序才能将一支齐笔的雏形初步完成。从选料到成笔,要经过浸、拨、梳、并、连、剔等工序,每个步骤都是手工活,技术要求很高。齐笔成品要求达到笔锋尖锐、整齐,较好地体现“尖、齐、圆、健”四德。所谓尖,谓笔头尖而细;所谓圆,指笔头周身圆壮饱湛,似出土新笋;所谓齐,指发开时笔锋扁齐,内外笔毫匀整;所谓健,指笔挺健有力,富有弹性,概而言之,即锋颖尖锐,丰硕圆满,修削整齐,健劲有力。
齐笔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齐笔的发展也是我国书画发展的缩影,齐笔以其独有的使用性和艺术性成为人们珍贵收藏之宝。齐笔也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普通农民和老、弱、残疾人均可参与齐笔制作,农民可利用农闲制作齐笔增收。现在的齐笔,在传统制笔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出集书法、篆刻、雕镂等艺术于一体,兼具使用、玩赏、收藏、馈赠价值的精品系列套装,加以精美包装,更显齐笔风采。齐笔不仅依旧传承着博大精深的孔孟文明,同时也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养育着一方水土。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427/1258.html
上一篇:井庄镇便民服务中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串珠手
下一篇:廊坊非物质文化遗产——固安京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