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榜单来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前十城市即将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钟家港河道带回来的几万件骨头还没整理完,宋姝已经可以判断,“ 5000年前,良渚人就已经开始养猪了。 ” 这位90后女孩是浙江目前唯一的动物考古专家。2016年,随着她的加入,走

从钟家港河道带回来的几万件骨头还没整理完,宋姝已经可以判断,“5000年前,良渚人就已经开始养猪了。

这位90后女孩是浙江目前唯一的动物考古专家。2016年,随着她的加入,走过80年风雨历程的良渚考古终于结束了只能“请外援”鉴定动物骨骼的历史。

图片来源:都市快报

根据现有研究,在良渚古城遗址已发现的40多种动物骨骼中,猪骨数量占比达到80%。饲养、食用家猪,成了最合情合理的推测。更何况,良渚人还很喜欢猪獠牙,尖尖的,可以用做饰品。

在宋姝眼里,每一根骨头都会“说话”,通过DNA检测、同位素分析等方法,不仅可以揭开良渚古城的脉络,更能让世人走近良渚先民的日常。

良渚古城遗址(图片来源:良渚博物院

眼下,还有很多密码没有破译。比如“这只华南虎”是从哪里来的?“那只鲨鱼”又是如何从杭州湾游到良渚的?老虎的肱骨和鲨鱼的牙齿,为什么会出现在河道里?

这条长约1公里、深约3米的古河道,看上去不及王城气势恢宏、听起来也不比水利系统工程之浩大,但作为贯通“水城”南北的主干道,它在良渚古城的“运转”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虽无文献记载,河道中堆积的遗物、残留的碎片,让考古队员们相信,当时的河道两岸,分布着许多手工作坊,汇集了大批能工巧匠。钟家港当年,好不热闹。

图片来源:良渚博物院

而这些“生活场景”,与玉琮、城墙、水坝一道,勾勒出了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有力地将中华文明推到了5000年前——国外学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要从发现甲骨文的商代算起,只有3000多年。

2019年7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

这一次,不只我们“上下五千年”说得更有底气,国际社会也必须承认,以良渚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是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比肩而立的发达文明。

必须保护好,没有退路。必须传承好,走出新路。

为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人民日报人民文旅研究院三方携手,历时半年编制完成的第一份《中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指数评估报告》将于4月23日在北京正式发布,将给全国城市在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提供一个重要观测窗口。

报告通过级差标准化的数据处理方式,报告课题组以北京为基准对全国367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相对比较分析,哪10个城市排名前列的悬念也将揭晓。

报告围绕文化遗产资源厚度保护与发展努力程度大众认知与传播效果三大纬度展开全面量化评估,引导城市提升保护与活化利用水平,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

首先要保护利用好,一个明确的信号是,从莫高窟到大运河,从正定古城到潮州古城,从曲阜孔府到岳麓书院,再到武夷山脚下的朱熹园、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广袤国土上目之所及,处处可见对“保护利用”的叮嘱强调。

其次,还需要发展和传播好。当前,“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任务更显紧迫。和依然躺在各地博物馆、库房当中数以亿计的“国家宝藏”比起来,是不是还可以有更多“出圈”热点?

历史文化遗产不是静止的存在,若不能恰当地与当代人的生活融合,生命值就将急转直下。这份报告,正是希望用一种专业的衡量维度,评估城市对自身的认知和利用,理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正所谓“文物活起来,城市才能活下去”。(请横屏观看)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423/1229.html



上一篇:浙江深挖地名文化遗产 再推“千年古镇”
下一篇: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要做好这些→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