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开始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项目,对柬埔寨吴哥古迹、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以及尼泊尔九层神庙等多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复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开始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项目,对柬埔寨吴哥古迹、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以及尼泊尔九层神庙等多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复。目前,全球共有1121项世界遗产,其中869项为世界文化遗产。每一次参与对世界文化遗产修复的机会都极为宝贵,在与各国同行的交流合作中,我能够感受到文化交流的独有魅力和生命力。
文物修复工作的一大宗旨是保留其原有历史信息,因此需要充分考量修复的方式方法。待修复文物一般受损较严重,在修复过程中需要充分调研,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的“四原”原则,最大限度保留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014年5月,我带队赴希瓦古城开展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亚有谚,“我愿出一袋黄金,只求看一眼希瓦”。希瓦古城之美可见一斑。对这座绝美古城的修复并不容易。首先原材料不易获得,为了找到足够的石材、砖和木料等修复材料,我们走了许多地方,最终在另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布哈拉找到修复所用的相同石材。至于修复所需要的与希瓦古城同时期的砖材,则是工作组遍访各地,通过寻找拆迁的老建筑,收购得来。为了做到原工艺还原原形制,工作组还在当地招募了一批掌握传统建筑工艺的工匠参与修复工作。
在对文化遗产的修复过程中,中国文物修复团队与当地人结下了真挚情谊。完成希瓦古城古建筑修复工作后,修复团队对项目区域进行了环境整治。在充分研究当地的园林、广场形制等历史背景后,按照传统方式设计了休憩广场,并对整个街道进行电缆入地、排水管线敷设等基础设施改造。新旧融合,在保护好古城的同时,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条件,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
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修复工作为文物保护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在吴哥古迹的修复过程中,有来自中国、法国、印度等多个国家的文物修复团队参与其中,各国团队间进行了密切的技术交流和研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这期间,中国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得到充分展现,并受到广泛认可。比如在茶胶寺的修复过程中,我们采用可逆式钢结构支护的做法,对门柱进行外部加固,而非用锚杆打穿石块进行加固,避免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失。这种做法得到保护和发展吴哥古迹国际协调委员会专家组的高度评价。文物保护国际合作也增强了文化遗产所在地的文物保护力量。当地文物保护专家参与到修复工作中,与我们共同在实践中学习。修复项目完成后,当地往往会成长出一支比较专业的文物保护工作队伍。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文物修复是在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每一次的修复工作都要全力以赴。面对一个个待修复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学习,了解其携带的信息与技艺,将已有积累和新知识有机融合,让文化遗产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作者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本报记者任皓宇采访整理)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329/1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