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老艺人们正在训练民间吹打乐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文 /王明清 作为大溪文化中心、楚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枝江,人杰地灵,文脉悠远。从问安关庙山出土的陶鼓、陶玲、陶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文/王明清
作为大溪文化中心、楚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枝江,人杰地灵,文脉悠远。从问安关庙山出土的陶鼓、陶玲、陶响球等乐器和姚家港东汉墓中出土的鼓乐、歌舞场面的画像砖可以表明,枝江的文明史至少可追溯到距今6000年以前;自西汉设置枝江县,有建制的枝江历史,迄今也有2200多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祖先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精美绝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枝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延续。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挖掘我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地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枝江、创设和谐文化氛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而要以历史、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扎扎实实抓好这项工作。
一、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口头文化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和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变化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主要表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它们在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枝江保护区域内尚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枝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同样它们在促进枝江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要构建和谐枝江,如果没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底蕴,作支撑,精神生活就将变得毫无色彩,索然无味。可见和谐的枝江离不开和谐的历史文化。所以,我们要提高对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绝不能让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断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从大的环境看,我们感到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近几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我国政府又把2006年6月10日确定为全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既表明此项工作重要而艰巨,又说明它必须有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全体国民的广泛参与,才能够深入开展这项工作。同时,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继出炉,一共518项,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一起公布,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传统文化种类终于和实实在在的文物一样,得到同样珍贵的地位,受到了国家的保护。
从我市的实际看,我们为具有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而欣慰,同时也感到任重而道远。枝江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除将此项工作的所需经费纳入每年正常的财政预算外,还积极向省文化厅、国家文化部申报有关项目。经过多方努力;2000年,国家文化部正式授牌命名枝江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枝江民间吹打乐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2007年,枝江楠管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2013年,枝江民间手工布鞋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我们为身边有这么多了不起的“宝贝”和财富而感到由衷的惊喜和自豪。在构建和谐枝江的进程中,只要全市上下达成共识,坚持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十六字战略,才能担负起这个时代赋予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
二、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种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件件价值不菲,具有比普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得多的含金量,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金字招牌。代表作尤其是国家代表作的多少,是一个地方文化竞争力、甚至综合竞争力的一种体现。枝江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区域,蕴含着许多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去研究。我们以构建和谐枝江为主旋律,以保护区域为载体,以深入调查研究为手段,通过筛选出具有丰富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努力打造品牌,打响品牌,使其作品有较高声誉,促进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与普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枝江,创新特色文化服务。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328/1080.html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