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蔡奇:把琉璃河遗址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5日上午,市委书记蔡奇到房山区调研琉璃河遗址保护工作。他强调,琉璃河遗址是首都北京悠久建城史的珍贵物证,被誉为“北京城之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

25日上午,市委书记蔡奇到房山区调研琉璃河遗址保护工作。他强调,琉璃河遗址是首都北京悠久建城史的珍贵物证,被誉为“北京城之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要立足传承中华民族文脉、重现北京历史记忆的高度,充分认识琉璃河遗址保护的重大意义,聚焦打造北京下一个申遗项目,努力建成全国文化中心的一张“金名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文化遗产。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群一同调研。

琉璃河镇黄土坡村为西周燕都城外墓葬区所在地,地处琉璃河遗址保护范围,即将完成整村搬迁腾退。蔡奇、李群察看腾退进展,了解回迁安置房建设工作。蔡奇指出,当地百姓为遗址保护作了贡献,要建好安置房小区,完善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让文物遗址保护惠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目前,遗址区考古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首次在西周燕都城墙范围内发现成规模夯土建筑基址。蔡奇察看考古现场、出土文物,向一线考古工作者表示慰问,勉励他们学习老一辈考古学家“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奉献精神,做好琉璃河遗址的研究和保护,要求文物部门加强人才培养,强化科技赋能,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水平。

蔡奇在琉璃河镇党委召开座谈会,感谢国家文物局对北京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他强调,要严格抓好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实施。抓紧编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详细规划和遗址保护规划五年行动计划,安排好年度项目,推动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遗址公园。要高标准做好考古工作。坚持保存现状、考古先行、最小干预的原则,推动开展长期持续的考古发掘与调查研究。梳理考古发掘成果,加强资料整理和文献研究,摸清重要遗存分布与保护现状。协调央地考古单位,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建设好以琉璃河考古基地为中心的燕文化研究中心,建设世界一流的考古所。

蔡奇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设置好标志石牌和保护界桩,做好对琉璃河遗址城址、墓葬等文物本体的保护,妥善保存各项重大遗存。分期分批建设展示设施,抓好琉璃河遗址博物馆改造,建立高品质展览系统,精心策划开展参观体验、文化交流、科普教育等活动。守好文物安全底线,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严惩毁坏文物行为。

蔡奇强调,要加强对周边环境风貌整体管控,确保与琉璃河遗址风貌相协调。规划设计遗址保护区内重要景观视廊和景观节点,强化大石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市文物局加强统筹指导,房山区落实主体责任,相关部门予以支持,合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李群指出,琉璃河遗址是北京城市的源头和三千余年发展历史的实物见证。国家文物局将与北京市加强沟通协作,加大对琉璃河遗址保护利用意义的研究,深入挖掘阐释其历史意义、科学意义、文化艺术意义和当代价值,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好琉璃河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将琉璃河遗址打造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金名片”、世界首都文化的“金名片”。持续推进考古研究和发掘工作,体现国际性,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宣传;体现科学性,运用最新考古科技;体现开放性,提高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抓好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的落实,建立健全保护管理机制,统筹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共同把这一珍贵文物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展示好。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市领导张家明、莫高义参加。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326/1073.html



上一篇:红星专访|单霁翔:为文化遗产代言,把古老的
下一篇:青海八门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马兆祥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