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杨家将的天波府是否还存在属于国家保护的物质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对于杨家将的认识,很多人都是从小说和电视剧中获得。但不论是从艺术的美化,还是从电视剧的渲染中,杨家满门在历史上皆是忠义之辈,不仅被当时的敌人所敬佩,也被后世的人们
对于杨家将的认识,很多人都是从小说和电视剧中获得。但不论是从艺术的美化,还是从电视剧的渲染中,杨家满门在历史上皆是忠义之辈,不仅被当时的敌人所敬佩,也被后世的人们所尊崇。
杨业
正是他的出现,使得在北宋、在历史上才有了赫赫有名的“杨家将”,天波府便是杨业的府邸。他的父亲是曾经的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他也在长大后成为了北汉之臣。但是在北宋成立后,太宗非常敬仰他的能力,于是便费尽心思的将他纳入账下,拜郑州刺史;正是如此,他便效忠于北宋政权,逐渐成为了北宋朝的一代名将。
据说他在少年的时候便酷爱骑射和舞刀弄剑,特别喜欢父亲带他去打猎,所以他便养成了豪放和乐观的性格。为了让他有勇有谋,父亲还非常注重杨业的文化教育,慢慢便培育出了他智勇双全的性格。在他长大成人后,便在北汉朝中做事,是刘崇的保卫指挥室,由此我们就能够看出北汉政权对于他的信任。因为在作战上屡立奇功,所以他便在北汉时期成为了建雄节度使,号为“无敌”。
在北汉政权被宋太宗消灭后,他便在赵室的主动争取下成为了宋将,官至右领军卫大将军、云州观察使、以及代州刺史等位置。
宋朝在那个时候面临的外敌十分强大,满朝文武的神经都处于紧绷状态;在九百八十年的时候,杨业率领着宋军在雁门关大破辽军,从此他的威名便在契丹传开了。后来因为宋廷不信文人,在军中安置监军,所以杨业在九百八十六年的时候,他便因为一些原因被监军逼迫出战,最终导致了杨业战死。
天波府还存在吗?
其实在历史上是存在“天波府”的,但该府邸本身因为时间过于久远,所以已经荡然无存了。如今的“杨家天波府”是后人相继在1992年和1994年的时候建造而成,该府的位置是在开封市内。虽然这座建筑是后来建造的,但是整体所模仿的还是宋代的建筑风格。
据说在历史上,北宋皇帝念及杨业守护大宋江山的功劳,所以在都城内建造了一处占地面积庞大的府邸。因为该府邸就在城内西北隅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所以便将这座宅院的名字命名为了“天波杨府”。在这座宅院建造完成后,宋太宗便对满朝的官员下命,凡是经过“天波杨府”的朝廷命官,文官必须要落轿,武官必须要下马,目的便是以此来表达对杨家的尊敬。
天波府属于国家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吗?
现在的“天波杨府”因为是后人仿造的,所以算不上是国家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虽算不上是物质遗产,但该建筑却是实打实的国家三A级的景区。
整个天波府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东院、西院和中院,一共占地三点三公顷;除此之外,若是将其进行细分,它还分为杨家府衙、杨家花园以及演兵场三部分组成。
小结
现在尚存的“天波府”虽然不是以前的古建筑,是人工后来仿造的,但是就整体而言,依然能够感受和体会到古色古香的味道,以及杨家满门豪杰忠军报国的荡气回肠。除了这样的历史背景外,该府邸的设计风格为“古宋”风,能够帮助大家在真正意义上去了解宋朝时期的建筑魅力。
除此之外,该地还非常适合开展“爱国主题教育”,通过杨家将的故事,让同胞们明白家国之间的细微联系。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310/958.html



上一篇:为文化遗产保护插上科技翅膀
下一篇:城市博物馆展示了土耳其萨夫兰博卢的文化遗产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