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累了大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藏医药浴法”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藏医药浴法是一种藏医学“内外结合”的民族特色疗法,将人体全身或腿足局部浸泡于药液中,在水的热能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下使毛孔扩张,让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扩张的毛孔快速进入体内,透过皮肤直接吸收,进入经脉血络,输布全身而促进微循环,从汗毛孔中排出滞留于体内的病邪,达到“吐故纳新”“排除毒素”的作用,可祛风散寒、化瘀活络,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改善身心疲劳,调理亚健康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列有专章讲述药浴疗法。 

除水浴外,还可用“缚浴法”,其法是将上述药物放入布制小袋中,包好并捆缚在患部,也可起到与药水浴同样的作用。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病患部位较为局限者,全身性疾病患者仍以药水浴为宜。此种疗法,可驱逐湿毒,治疗黄水病、消渴症,疗效显著。


“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遗产项目“凸显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传统知识的重要性,提供了人类与环境间可持续关系的积极例证”。2018年11月28日,中国“藏医药浴法”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遗产项目既体现了相关社区民众通过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藏医药浴法”在国际上造成了巨大影响,随着“藏医药浴法”和其他藏医技艺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古老的传统藏医学正在以一种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作为藏医学“索瓦日巴”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药浴法以青藏高原的雅砻河谷和宗喀山脉的藏族农牧区为集中传承区域,广泛流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的藏区,为保障藏族民众的生命健康和防治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遗产项目承载着藏族天文历算、自然博物、仪式信仰、行为规范、起居饮馔等传统知识,同时也通过藏族神话、传说、史诗、戏剧、绘画、雕刻等文化表现形式得以广泛传播,既为藏族人民提供了持续的认同感,又丰富着人类的健康知识与实践,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藏医药浴以藏医三因观念为理论依据,贯穿于药浴组方、药浴的整个过程以及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藏医药浴以“五味甘露”为基础配方,在五味甘露药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病种添加“卡擦”药,从而形成了丰富的临床效果。藏药浴独特的药理作用可以充分提高人体的血氧含量,改善血液细胞的携带能力,从而提高人体的综合免疫能力。


藏医药浴法蕴涵着关于人、自然界和宇宙和谐共处的文化密码以及基于这一密码得以创造和构建起来的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它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文明的又一饕餮盛宴。在新时代语境下,随着人们对藏医药浴法更深层的认知和更广泛的关注,相信这一遗产不仅会得到发扬光大,而且会成为人类发展地平线上矗立起的一座崭新的丰碑和非遗百花园中盛开的一朵瑰丽的“雪莲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1/0210/857.html



上一篇:“城市记忆”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荣登“
下一篇:阳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增至32项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