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醉美罗川】中房镇自然文化遗产——壮美秀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家好,我们的搞笑游行侠云游天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中房镇自然文化遗产 福源山 福源山因谐音也被称为“凤凰山”,位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游行侠云游天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中房镇自然文化遗产
福源山
福源山因谐音也被称为“凤凰山”,位于罗源县中房镇北福源村,南距县城18公里,距王沙村3公里,西距叠石村3公里,北距宁德市蕉城区界山脊1公里,海拔1048米的福源山,为罗源第三高峰。目前,从罗源到福源通天洞有3种路径,一是徒步登山,从本县城关经起步、护国、王沙等地到达;近年在王沙村新辟一条公路乘车直达;另一路径是开车从宁德市蕉城区飞銮镇经岚口村等地直接到达景区的炊云寺山门。
若在晴朗的日子,登顶福源山北望,宁德三都澳海域可尽收眼底,目光可及罗源、宁德、连江、古田四县地界。自古就是重阳登高的首选地方之一。
到达炊云寺停车场后,随台阶拾级而上,就到炊云寺,寺上的额匾为什么写成“吹云寺“?是不是写错了?不是,因为”炊”字带火,寺院忌讳”火“,所以就改作“吹”。
炊云寺后面的通天洞是由一块如大片瓦的巨石构成,岩石上印刻着“天下有名山”篆体红字,岩石凌空,其下方左边供奉着道教的八仙,右边是佛教的神灵。在岩石的左上方还有一天然的洞口直通蓝天,故名“通天洞”。
来通天洞不知洞有五奇算是白来了。
洞由花岗岩连体整石构成。形如狮子张口,洞顶略呈不规则浑圆,东段突起一石如狮,西段中央天然生成一孔,中圆锥形,孔长(即石厚)约5米,径上大下小,约3—4米,俗称“通天孔”,因以名洞为“通天洞”,这是洞之奇者一。
洞内夏凉冬暖,冬天湿热空气逸出通天孔外时,遇冷凝结成云,犹如炊烟袅袅上升,所以这洞还有一个名字叫“炊云洞”,这是洞之奇者二。
洞口南开,宽约37米,高2米,洞底稍向外倾斜,平面东西宽40米,南北深30米,总面积1100多平方米,是全县已经发现的360多个天然洞室中最大的一个,为洞之奇者三。
洞内散布天然圆窖10个,其中3个深者如钟,上下相对,钟口径大0.4米—1米不等;另一大圆窖径3.5米,状如饭甑,正对通天孔,积水成潭,为洞之奇者四。
洞的东北角岩隙出泉甘冽,泉水久雨不溢,久旱不涸,蕴藏量甚大,可作为饮料资源来开发。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可治疗某些疾病,1990年,宁德市蕉城区南门村民患脚疾,饮之月余,渐见痊愈,是洞之奇者五。
洞内正中偏左有天然石台一座,长3米,宽2米,僧人设龛供佛于上。洞外左边草地成片,中有一石形似弥勒,左边夹两株楠木,颇增景色;离洞口约25米,犹存大量瓦砾,但无地基残迹。据1998年出版的《罗源县志》记载,炊云寺,1986年在大囷庵旧址重建,为佛、道合一的寺院。寺始建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据《新修罗源县志》记载,“旧名福源庵,以铺为名,后转丰下里大囷山侧”及明代福州人郑彤弓游后所写的《福源寺》:“镇日愁阴雪,时时虑渍冰。一春寒对酒,独客夜挑灯。聚散丛林鸟,凄凉老病僧。乡书久不到,匝月睡何曾”一诗,或可佐证在明朝时改为寺了。近看炊云寺虽满是现代特征,但寺院四周环境优美,满后山的杜鹃花、半山坡上的美人蕉格外红艳,半山腰盆地里的福源村一片田园风光,远处山下山峦起伏,景色怡人。几株粗大的茶花繁花怒放,樱花正在含苞,还有不知名的白花在石缝间冒出,别有天地。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1104/764.html



上一篇:2020年海西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
下一篇:我省将在烟台启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