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来成博品尝“线上+线下”文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川报观察记者 吴晓铃 6月13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好文物故事,展示文化魅力。今年,成都博物馆紧扣“文物赋彩全面小康”的活动主题,以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模式
川报观察记者 吴晓铃
6月13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讲好文物故事,展示文化魅力。今年,成都博物馆紧扣“文物赋彩全面小康”的活动主题,以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模式盘活文物资源,以双倍的精彩为观众带去文化享受。
战疫·记忆 见证抗疫历程
自4月20日成都博物馆发布《成都博物馆关于公开征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见证物的公告》以来,共征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代表性实物资料200余件、图片1000余张、音视频等电子资料近500份。每一件物品都凝结着抗击疫情期间,发生在每个人身边难以忘却的故事和记忆,那些不可复刻的感动时刻,将永驻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激励一代代人勇敢前行的精神力量。
在武汉一线战疫期间,医务工作者写给家的书信;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务人员积极响应战疫号召,在请战书上留下鲜红的手印和坚定的签名;公交工作人员因每日消毒,斑驳腐蚀的工作服;社区工作人员每天背着“哆啦A梦”的双肩包,口罩、酒精、充电宝、体温枪一应俱全……
众多见证物之中,经历了“非典”“新冠”两次“服役”的测温仪,让所有人感慨万分。2003年“非典”期间,金牛区沙河源街道长久社区(原洞子口乡长久村)使用过的一只测温仪,时隔17年之后再次派上用场,由汇泽路社区继续使用,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奉献绵薄之力。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是成都市市级定点收治医院,负责确诊及疑似病例的收治,是成都乃至四川医治新冠肺炎的“主战场”。他们向成博捐赠了全套的抗疫医护人员防护用品,包括呼吸面罩、防护口罩、防护服、隔离衣、手套等等物品。这些曾经与一线医护人员并肩作战的防护用品,让观众得以想见,层层盔甲之下,医护人员如何挥汗如雨,和死神争夺时间。
据悉,本次征集到的抗疫医护人员全套医疗防护用品,以及曾在“非典”和“新冠”两次疫情防控工作使用过的测温器都将亮相在四川博物院进行的“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暂名)”。
线下观丝路佛韵 聆听“文明的回响”
6月13日下午2:30,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副部长、敦煌学信息中心主任兼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主任张元林将做客成博,带来题为《敦煌北朝石窟艺术》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也是首届“丝绸之路周”联动活动之一。
敦煌石窟艺术,是在传统的汉晋艺术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艺术形成的具有中国风格的佛教艺术。以佛教经典为依据,以现实生活为素材,雕塑与绘画构成了一幅延续上千年、生动绚丽的社会生活画卷,被誉为“中世纪的百科全书”,堪称文化艺术宝库。讲座中,张元林研究员将从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个方面系统介绍敦煌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全方位呈现敦煌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与包容性。
线上逛博物馆便捷,线下体验有质感。本次讲座将在成博五层社教区进行,现场开放80个坐席,邀请观众与张元林研究员一同,在丝绸之路河南道起点,回望古丝绸路上的敦煌“明珠”。
线上观中华瑰宝 呈现文博新样态
文物承载历史、传承文明。用多元手段诠释文物魅力,成为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云展览、云讲座、云社教让观众足不出户“约会博物馆”。虽无法取代亲身参观博物馆时的震撼,“云游博物馆”却可以帮助博物馆在时间、空间受限的情况下,找到一种能提供服务、传递知识、表达见解的方式,一个与观众及时互动的平台。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成都博物馆将通过网络直播让更多观众能观看张元林研究员的精彩讲座。同时,“云上成博”将继续“营业”,观众可通过成博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无限重温那些成博的重磅大展、趣味视频。
走进文化遗产、感受文化遗产魅力、传承文化遗产精髓。从成博入驻抖音到“云上成博”,再到如今的多平台直播讲座、社教活动,这是成都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进一步延伸、在传播途径上的又一次探索。与观众相向而行,走进博物馆才能从“及时解渴”变成“润物无声”。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1030/739.html



上一篇: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之沱牌
下一篇:“202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戳进来了解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