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文化遗产中的海归传承人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家好,我们的搞笑小探探八卦圈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来源:海外网 图为侯郁然正在进行“天禄琳琅”藏书的修复工作。 本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小探探八卦圈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来源:海外网
图为侯郁然正在进行“天禄琳琅”藏书的修复工作。 本报记者 孙亚慧摄
图为柳文傲(中)与同事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进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研。
图为郑云飞(左二)在野外开展古稻田探查。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古老街巷中走出来,解读出它们背后时间与历史的奥秘,才能更好地维系文化认同、更好地传承文脉,破解一代代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中的文化密码,挖掘其中更大的文化价值。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3位分别在古籍修复、考古、历史街区保护领域工作的海归,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他们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侯郁然:“书医”人生
故纸碎片的新旅程
穿过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静谧蜿蜒的廊道,记者见到了侯郁然,她正在进行“天禄琳琅”藏书的修复工作。书医,是古籍修复师的另一个名字,为古书诊疗、使它们重获新生,以更好地延续人类的文明遗产,这正是书医的工作。
从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毕业后,侯郁然前往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书画修复专业读研深造。毕业时,她身边的不少同学选择了进入拍卖行或者美术馆工作,出于对古籍修复的兴趣,2010年,侯郁然进入国家图书馆,与纸张为伴,成为了文献修复组里的一名古籍修复师。修书,这项古老而又略带神秘的技艺,以匠人手中补纸为媒,串联古今。
“补纸的纸性、颜色、厚薄,包括帘纹宽窄,这些在修复过程中都要力求与原书一致。”侯郁然向记者介绍说,“过程中我们也做了许多实验,来应对修书过程中纸张颜色老化的问题。比如新修的书或者残片,当时认为纸张合适,但随着修复时间推进,纸张本身的老化速度也很快,或许一两年之后再看颜色就深了。由此就带来一个问题——是当时看着很舒服更好?还是许多年后看起来很舒服更好?标准在哪儿?我们也仍在探索。”
走过10年的“新匠人”
不知不觉间,侯郁然已经做了10年的修书人。伴随着老一辈修书师傅逐渐退休,目前组内大部分修复师已是像侯郁然这样的“80后”“90后”,青年匠人群体扛起了更重的担子。他们心细如发、苦学手艺,传承的是技艺与文化,也是背后于细节处见精巧的惜书之道的存续。
“有时候一本书内的破损处是相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把相同的修补操作重复进行许多遍。”侯郁然说,“心性很重要,老师傅们常说‘修书就是修心’,修书的技术是基础,但怎么能把书修得更好?关键在于心性。耐心、责任心,还要有对书籍本身的热爱之心。”
对比中外,侯郁然认为,古籍修复秉持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等修复理念是中外共识,与此同时,不同国别的修复师们也在彼此学习。“比如,去年大英图书馆来到中国交流,他们也在向我们学习如何更好地修复中文书,因为修中文书是他们的短板。我们展示了卷轴如何保存、探讨了对于比西文纸更薄的中文纸如何修复等问题。”
工作之外的侯郁然爱看书展,“好展必看,也会关注诸如最近有哪些好的古籍、有哪些新出的拍卖、有什么好的纸张、有什么新工具……总之业余爱好也是以工作为圆心发散开的。”侯郁然笑着说。“入行前我看一本书,更多是从鉴定角度来看,作者是谁?成书年代与内容是什么?有哪些版本价值……现在一去看书展,先看装帧功力、怎样缝线,再看‘这个角包得好’‘这个锦真漂亮’,心里面还在寻思着这画要是破了该怎么修。”她越来越喜欢修书这门手艺,与修书有关的点滴也早已融入她生活里的方方面面。
柳文傲:寻忆老城
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漫步意大利,从罗马到佛罗伦萨、从圣吉米纳诺到维琴察城、从比萨大教堂广场到绘有达·芬奇巨画《最后的晚餐》的圣玛丽亚感恩教堂……在意大利学习期间,最让柳文傲难忘的不仅是当地对世界遗产成熟的管理体系,还有民众潜移默化的认识与对世界遗产的自觉保护意识。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1027/719.html



上一篇:保亭县开展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黎锦
下一篇:鄂尔多斯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