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线上线下刺激文旅消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启动仪式现场。 刁定宏 摄 中新网韶关6月13电 (索有为 刁定宏)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东主会场暨“全域旅游在行动·广东人游广东”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现场。 刁定宏 摄

中新网韶关6月13电 (索有为 刁定宏)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东主会场暨“全域旅游在行动·广东人游广东”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动启动仪式,6月13日在韶关市丹霞山景区举行。

本次遗产日系列活动以“非遗传承 文明出行 健康生活”为主题。在全社会共同抗击疫情的背景下,为扩大文旅内需、刺激文旅消费、繁荣文旅市场,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线上”整合各大电商平台和媒体资源,在东家平台开设“首届非遗购物节”广东美好生活非遗馆,展示销售全省各地非遗产品,并在遗产日正式开馆;“线下”采取“1+10”模式,除丹霞山主会场之外,在韶关10个县(市、区)设置分会场,选点均设在当地文化地标和旅游景区,展示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和特色物产等,丹霞山主会场还设有非遗产品展示展销区、文创产品展示展销区、粤菜师傅休闲体验区、农特产品展示展销区等区域,营造“以文兴商,以商促文”的浓厚氛围。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韶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韶关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王青西出席并致辞,广东省有关部门、韶关市相关负责人和业界代表以及来自全省各地的近千名游客参加启动仪式。

非遗进校园广东主会场活动也在遗产日当天举行。广东非遗进校园形象大使“飞飞与醒醒”出场,带观众回顾“非遗少年说”首届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演讲展示活动精彩片段,并宣布2020年“非遗进校园”广东主会场暨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非遗少年说”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教育厅、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活动参与人数突破人次。“非遗少年说”部分优秀参与者也受邀到现场展演节目,并担当“非遗小记者”采访非遗传人,体验非遗技艺,带观众“云体验”岭南非遗魅力。

启动仪式上正式发布了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首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包含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和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五大主题共27段实体游径。

游径以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共有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通过有效沟通、三地共建,共同展示文化交融性和岭南文化特质,计划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列。

随着广东绿道健康接力跑队伍、非遗骑行宣传队伍、广东中旅房车队伍、“全域旅游在行动·广东人游广东”健康出行季大巴队伍列队出发,“全域旅游在行动·广东人游广东”健康出行季系列活动也在同日启动。

汪一洋表示,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活动精彩纷呈,旨在建立文化和旅游交流展示展销平台,全面加强广东非遗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全方位展示广东全域旅游发展新成果,扩大市场消费,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完)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1019/673.html



上一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
下一篇:全省首名文化遗产检察官今天在黄埔上岗!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