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项兆伦同志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项兆伦 2017年5月12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召开。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在会上针对全国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项兆伦
2017年5月12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会议在北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召开。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在会上针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2016年工作情况、当前非遗保护工作、2017工作安排三个方面做了重要讲话。现节选主要讲话内容如下,供各位从事和关注非遗工作的朋友参考。
第一部分
关于2016年工作情况
面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很多非遗项目得以形成与存续的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改变。这种历史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工作,必须在努力维护非遗存续条件的同时,把正确应对环境变化、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政策研究和制订的优先方向,把提高传承和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2016年,我们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围绕“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指导思想,推动非遗工作呈现新的局面。突出的是四个方面:
(一)以传承能力为主要内容的非遗保护能力建设提上日程
经过深入调研,文化部启动了非遗保护能力建设,即帮助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
2016年,参与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高校扩展至57所,举办研修、研习、培训班160期,加上各地的延伸培训,已有近万名传承人和从业者参加了研培。这项工作受到传承人群的普遍欢迎,日渐显现提高传承能力、扩大传承人群的多重效应。
研培计划的工作基础来自六个方面:
一是非遗项目实际存续状况和非遗传承人群所处境遇;
二是文化传承历史和众多相关案例;
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支持和帮助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及工艺美术大师成长的经验;
四是十多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丰富实践和经验;
五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及相关文件关于非遗保护的理念和原则;
六是国际非遗保护工作经验。
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从传统工艺起步的。今年准备对传统表演艺术的研培做探索。
2016年暑期,组织研培项目负责人和相关教师,深入学员来源地,大范围回访学员,评估研培成效,撰写并提交回访报告。同时,委托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两次对研培工作开展了全面评估,发布了评估报告。各方的评估都认为,研培工作理念正确,实践有效,传承人群需要。
为凝聚和扩大共识,推动非遗保护事业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去年以来我们着力加强了非遗保护理念和原则的宣传,解疑释惑:
详细介绍研培工作的起因、目的、具体内容和预期目标等;在中国非遗博览会期间,专题展示了各高校的研培成果,举办了传统工艺振兴论坛;连续举办四期《公约》培训班,扩大非遗保护工作者和研究者对非遗保护正确理念的共识。现在,研培计划已经写入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
撰写并发表了《正确认识非遗,是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前提》的文章,着重澄清了一些重要的理念和原则问题,包括:非遗不是文物,非遗是在能动的实践中传承发展的文化传统;非遗保护的基本立足点是确保非遗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传承和发展;非遗保护的政策和措施要有利于增强传承活力与后劲,有利于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要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尊重和保障他们获得收益的权利,创造性表达的权利,学习和受教育、受培训的权利;要努力实现传承非遗与改善生活、丰富生活的统一,提升年轻一代参与非遗传承的积极性;
(二)积极开展振兴传统工艺的多种探索,研究制订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我们牵头研究制订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这一计划。
支持相关企业、高校、机构先后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贵州雷山、青海果洛、安徽黄山设立了传统工艺工作站,并形成可推广的经验。一些传统技艺项目在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中得到新的复兴。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1016/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