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孙冬宁专访: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019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展示体验活动 总策展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 执行主任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研究员 孙冬宁专访 问题一:“非遗
2019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展示体验活动
总策展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
执行主任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研究员
孙冬宁专访
问题一:“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 是今年遗产日的活动主题,遗产日展览如何对过去15年来 “中国实践” 的亮点进行梳理?策展理念有哪些创新与亮点?
答: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实践成果上:日积月累 万象更新
自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参与国际行动,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贡献的同时,也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此次展览分为 “天籁之音” “天工匠心” “天人合一” 三大板块,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展示4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保护成果和生动实践。在这个层面上,十五年的 “中国实践”,可以说是厚积薄发,集中展现出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上的新面貌。
第二、审美理念上:形神兼备 情景交融
展览以非遗不同类别为线索展开,对40项非遗的历史背景、传承方式、价值意义与保护成果进行全面介绍:第一单元 “天籁之音” 主要介绍昆曲、古琴艺术、侗族大歌等表演艺术;第二单元 “天工匠心” 则是传统手工艺的主场,包括中国篆刻、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书法等;而藏戏、中医针灸、二十四节气等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以及其他先民留下的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智慧,都在第三单元 “天人合一” 集中亮相。通过展演、展示和展览的形式,运用听觉、触觉、嗅觉、视觉、甚至味觉五感作为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展现中国人的智慧,更展现中国哲学思维、审美理念,传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的 “和” 文化。
第三、策展思路上:中国之美、美美与共
通过向公众展览展示这40项中国列入联合国非遗项目,彰显的是中国气象、中国思想、中国哲学、中国智慧、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播的是中华优秀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情趣,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培育社会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更是为了体现各族人民,各国人类生活在一个 “和而不同” 的世界上,树立起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的文化心态。
问题二:本次展览将同场展示40项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名册项目,分为 “天工匠心” “天籁之音” “天人合一” 三大板块,为何提炼 “天” 作为40项非遗的关键词?三大板块之间有何逻辑联系?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因此非遗的策展工作是一项对非遗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的过程。
本次展览选择了以 “天” 为关键词,串联起三大板块。是尝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的标准分类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艺术创作。《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不可触摸的文化脉搏,它与空间、时间、人都有着巨大的关联。
“天籁之音” 板块,主要体现的正是非遗与 “空间” 的关系,它囊括的内容有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这个板块在展览展陈的设计上,我们尤其注重 “声临其境” 的还原感。让公众感受到将非遗项目置还于其本初的空间一种情景化的现场体验。
“天工匠心” 板块,展现的是非遗与 “人” 的关系,它的主要内容是 “传统手工艺”,这个板块的展览展陈设计上,我们突出展示非遗作为不可触摸的一种无形的文化财富,流传于 “口传心授” 之中,流转在 “技艺相传” 之间的传承感,同样,它也是族群认同和民族自信的源泉。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1011/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