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郧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郧西七夕是在郧西境内的汉江、天河和金钱河流域以请七姐为主要仪式、以祈福乞巧为内涵的民间节庆习俗活动。 ▲七夕拜织女会 ▲七夕习俗放河灯 郧西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汉江重

郧西七夕是在郧西境内的汉江、天河和金钱河流域以请七姐为主要仪式、以祈福乞巧为内涵的民间节庆习俗活动。

▲七夕拜织女会

▲七夕习俗放河灯

郧西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汉江重要的支流天河流经县境。早在唐宋时期,郧西就产生了由天河、金钗石(也称转精奇石)、织女洞、石公公、石婆婆等自然景观而演绎的牛郎织女七夕神话传说故事,也因此在郧西民间形成了世代传承的七夕习俗。

▲湖北省七夕习俗非遗传承人--上津镇津城村村民安付云在家举行请七姐仪式

▲湖北口回族乡七夕习俗传承人马平珍向姑娘们传授手工刺绣技艺

▲上津镇吴家沟村村民刘惠清正在做巧食(花馍)

“请七姐”是七夕习俗的主要仪式,它通过“请”“问”“送”三个环节,把以织女为代表的女神请下凡间向她问年成、占祸福、求婚姻、乞巧等。此外,还有男人们挑水“盛七水”、给黄牛带花环“贺牛生日”,妇女们“比巧工、做巧食”,姑娘们“染指甲”,老人们 “观星辰”(预测旱涝),少男少女们 “葡萄树下听夜话”,一家之主们 “放河灯”等祈福乞巧活动。同时,以七夕文化为内涵而对数字“七”崇拜的“七成八不成”相亲习俗也在郧西代代相传。

▲居住在观音镇天河口村村民在汉江边燃放河灯

▲上津镇津城村村民聚在一起采摘指甲花染指甲

▲河汉相连的天河口(下右)及天河流域金钗石(下左)、石公公(上左)、石婆婆(上右)

郧西七夕较完好地存续着七夕节的传统仪式、活动,备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研究界的重视,具有重大的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价值。同时,该项目弘扬美满互爱、善良勤勉的传统美德,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位于郧西县涧池乡境内的娘娘山及娘娘庙,是传说王母娘娘在此执守天规的地方

▲绣娘大赛”现场。大赛从来自全国7个省30多个县市的200多名参赛选手中遴选出77名选手在郧西七夕广场同台竞技

▲郧西天河民俗博物馆

▲郧西七夕巧工

内容提供:郧西文化馆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0915/576.html



上一篇:九寨沟能否“昨日重现”?
下一篇: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挂牌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