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大弦戏、目连戏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濮阳市是河南省的省辖市,地处河南省的北部偏东,与河北省山东省相连,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境内有颛顼升天处、戚城、蚌壳龙、春秋时期诸侯会盟台、澶渊之盟碑等遗址。境内
濮阳市是河南省的省辖市,地处河南省的北部偏东,与河北省山东省相连,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境内有颛顼升天处、戚城、蚌壳龙、春秋时期诸侯会盟台、澶渊之盟碑等遗址。境内民风淳朴,传统文化厚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和环境。至 2014 年 12 月底,濮阳市已有 7 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濮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 7 项,具体项目如下:
大平调
大平调是濮阳市的一个古老剧种,产生于明朝,主要流行于濮阳及其周边地区,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八十年代《包公碑》赴京演出,引起轰动。
大弦戏
大弦戏在濮阳境内已流传1000多年的古老戏种。大弦戏也被称之为“弦子戏”和“弦戏”,具有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稀缺的曲牌剧种。在豫北、冀南以及鲁西等地区比较盛行。大弦戏起源是在唐代宫廷音乐,主要演唱的为唐宋大曲,演唱中应用的乐曲主要为锡笛,再加上笙、尖子号、四大扇、三弦实施配奏,不但可以丝竹轻曼,同时也可以排山倒海,极具艺术特色。
目连戏
目连戏是存在于濮阳北部地区民间的原始古老的戏种。目连戏传承人贺永波、张国亮、张相超、张自权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介绍目连戏表演方式独特,汇集了民间多种杂耍表演艺术,穿越时空,表达了民间对善良美好的追求,和对邪恶的憎恨,其代表剧目是《五鬼拿刘氏》。
四平调
四平调是深藏于濮阳东北地区的又一古老戏种。我国清代著名画家、八大山人之一、范县县令郑板桥十分喜欢观看四平调。。四平调传承人王守达等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文革时期成为全国保留的唯一的四平调剧团。
清丰柳子戏
自元朝以来,清丰柳子戏是流行于清丰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个古老戏种,清丰柳子戏传承人杨香玉、常银良、王庆田。该剧又称“百调子”、“柳子腔”, 既有古朴苍劲、激昂挺拔的《调子》,又有九腔十八调、活泼抒情的《一江风》;因此,有音域复杂、不易传承的特征。是濒临失传、急需保护的古老戏种。
罗卷戏
罗卷戏是流行于濮阳范县民间的古老戏剧,群众参与性强,当地群众人人会表演、个个会唱戏,自发的组织表演班子,表演道具就地取材,走街串巷、逢集逢会进行演出,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自唐朝以来,罗卷戏在民间传承连绵不断,形成了曲牌的多源性特征。
东北庄杂技
东北庄杂技起源于夏朝,关于其历史资料的查询可以到元末明初。2001 年 10 月,我国杂技家协会把东北庄村和河北吴桥均命名为 “杂技之乡”,在世界上将这两个地区誉为是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其中东北庄杂技的历史发展时间较长,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文化价值主要为:东北庄杂技在清朝光绪年间具有繁荣发展,东北庄乔治清曾经多次奉命带着“乔家班”到国外演出,其中包括日本、菲律宾、印度以及拿来西亚等等 20 多个国家,不但促进了当时中外友好交流,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其历史文化价值;东北庄杂技的特点主要为民间性及群众性较强,不管是男女老少均喜欢学杂技,喜欢练杂技,从而进一步促进东北庄杂技品牌建设,同时在我国及世界上均得到热烈欢迎。
濮阳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濮阳市共有 19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内容如下:
帝舜传说
史书对舜的活动有很多记载。《史记》载:“舜,冀州之人。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就时于负夏。”《风土记》载:“舜东夷人也,生姚墟。”帝舜出生并生活于濮阳境内,当地流传着帝舜的许多传说。这些传说涉及到我国上古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活等方面,为我们研究上古时期的中华文明提供了参考资料。
茂家红酒酿制技艺
茂家红酒原产于山西省泽州府高邑县西沟村,后随王氏迁到濮阳县清河头。乾隆某年,河南开州一带疾病流行,为解救民众疾苦,状元红酒制作工艺复杂独特,酿制需经过中药材与纯高梁白酒浸泡,经过高温蒸煮等 20 多道工序。常饮此酒,可养气补血,健脾和胃,解表散寒,祛风镇痛,醒神明目。
清丰孝道故事
在我国隋朝时期,清丰县时称顿丘,在顿丘南街有一个叫张清丰的人,对父母非常孝敬,辛苦劳动,尽守孝道。张清丰的孝道事迹,当地县令上报朝廷,当时的隋炀帝十分赞扬张清丰的孝道事迹,亲手书写了“孝子故里”匾额,并下诏把顿丘县改为清丰县。据《清丰县?人物志》记载:“张清丰,隋朝顿丘人,一世清贫,终生操开店房,打烧饼之业。但他善事双亲,孝行为远近敬仰。”其故事传承至今已有 1400 余年。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0912/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