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邢台历史文化之邢台长城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邢台市西部与山西交界处存有大段修建于明代的古长城,它位于太行山山脊分水岭上,北起内丘县的蒿都岭,南至沙河市黄背岩,呈东北-西南走向,古长城利用悬崖绝壁和沟堑代墙
在邢台市西部与山西交界处存有大段修建于明代的古长城,它位于太行山山脊分水岭上,北起内丘县的蒿都岭,南至沙河市黄背岩,呈东北-西南走向,古长城利用悬崖绝壁和沟堑代墙,在较缓山面的交通要道筑墙设关,使山险与墙体有机结合。这段古长城被称作邢台长城。
邢台境内的明长城是由多处关隘组成的。1996年河北省文物局与邢台文物管理处组成调查组对邢台县马岭关、黄榆关、支锅岭、内丘县鹤度岭和沙河市黄背岩、大岭口等6处重点关隘进行了实地调查,共发现长城墙体总计4500米。每处关隘一般由城墙、关门、营堡、官厅、敌楼、烽火台组成,建筑材料多为当地的毛石。
马岭关长城(信都区)
位于宋家庄镇明水村西偏北2公里处马岭上,是邢台通往山西的古交通要道。现仍存有关门、栈道、城墙、烽火台等遗迹。城墙始建年代无考,有史记载现存城墙建于明嘉靖年间。马岭关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沿太行山北进,大破十万赵代联军,统帅部即设在马岭南关。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邢台守将张筠利用马岭关天险,伏击敌军大获全胜,为保卫邢州立下汗马功劳。
黄榆岭长城(信都区)
位于冀家村乡营里村西南的黄榆岭上。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全长274米,现存石臼、关口、烽火台、长城古道、炮台等遗址。黄榆岭关原名黑虎岭关,从战国时期一直是险关要隘,关口古栈道是邢台通山西的交通要道,驻有重兵把守,守关将士曾达2600多人。
支锅岭长城(信都区)
位于浆水镇营房台村西南的山岭上,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邢台至太原最近的古驿道关口。缘附近三座山岭起伏,状如支锅,故名支锅岭。长城呈东南、西北走向,全长150米。关口门洞位于长城中段,由青石拱券,门额嵌有石匾,阴刻双勾线楷体,横书“支锅形胜”四个大字。
鹤度岭长城(内丘县)
位于内丘县修家庄小岭底村西北的鹤度岭上,是河北和山西两省交界处的重要关隘,也是邢台古长城靠北端的一个关口。此关因山峰高耸入云,陡峭险峻,只有仙鹤才能飞越而得名。北侧崖石上刻有“鹤度仙踪”和“万年天险”八个大字,以表达此关的险要。现存遗址是明嘉靖二十一年重修,距今已470余年。现关口墙体大部尚存,关城轮廓清晰可辩。
黄背岩长城(沙河市)
位于沙河市蝉房乡栗岩坪村西南的山岭上,西南与武安市相邻,西北距支锅岭长城20公里,南边距数道岩长城18公里,为明长城要塞之一。黄背岩长城大体走向为西北—东南,略呈“Z”形,总长度约2000米,是邢台境内现存最长的一处。在长城东侧保存一通明代石碑,双色线阴刻竖行“郭公关”三个大楷字,单字高30厘米,宽25厘米,右侧竖写寸楷:“直隶顺德府督工同知关西郭□□□垣。”左侧书:“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岁仲夏吉旦典史高文□□。”据《顺德府志》记载,郭公关为顺德府同知郭从路督工修建,故名。
大岭口长城(沙河市)
位于邢台沙河市蝉房乡石盆村西北十多里处,东接大寨山,西接五指山,北邻邢台县,修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畿辅通志》载:“数道岩口东十里为大岭口,其西三十五里为黄背岩口,皆有关墙,旧为兵防要口。”上有边墙一道,今城墙与门洞存留完好。大岭口长城沿五指山与大寨山主峰之间的山梁修筑,墙体顺山势起伏,两端直至悬崖,大致呈东西走向,全长约520米,用不规则条石、白灰砌墙,内夯黄土、碎石。原关门以东100多米保存较完好,唯垛口已被破坏,只留下一大豁口,其余长城墙体倒塌严重。在关门东侧,保存一处建筑台基,当为营房或官厅遗址。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090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