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尧寓村作为尧帝故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之无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毛泽东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尧和舜都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后代,是中华五千年悠久文明史上的圣明的皇帝。 据《帝王世纪》等有关史书记
毛泽东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尧和舜都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后代,是中华五千年悠久文明史上的圣明的皇帝。
据《帝王世纪》等有关史书记载:“帝尧,是黄帝的第五代孙。”五帝之一帝喾与次妃庆都之子,约公元前2377年出生。随母姓祁,名放勋。10多岁便长大成人,身材高大、形象特别,面色如蜡,长着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3个瞳孔,头发长达7尺2寸,一副伟人之象。13岁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陶”地闻名,被其父帝喾封为“陶”,15岁时又被封“唐”,16岁接替取代兄长挚就任中原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号陶唐氏。尧即位之初,江河洪水泛滥成灾,中原地区五谷歉收,猛兽频繁出没,伤害百姓,再加上边远地区氏族部落林立,战争连年不断,天下动荡不安。经过尧帝70年英明治理,古老的华夏大地上第一次出现了天下太平、四方归服、百姓富烧、人民安乐的升平景象,尧98岁时,将地位禅让于舜,约于公元前2259年去世,享年118岁。帝尧开创了“禅让制”之先河。
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始祖的尧帝,他究竟生长在什么地方?历来是史学家潜心研究的课题。
经专家学者多次到山西运城市绛县尧寓村实地考察,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尧寓村作为尧的出生地具有充足的证据,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印证:
史书、文献是“历史老人”传于后人的“人证”
据《纲鉴》载:尧出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三阿即三座高大的丘陵。绛县尧寓村南面的三座大丘陵,称东尧岭、中尧岭和西尧岭,而且中尧岭的半崖上有尧王出生的密洞,即在“三阿”之南,与史记相吻合。
《世本记》载:青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丹陵”,《辞海》解释为“朱红色的山陵”。绛县尧寓村的三座土岭剖开表面黄土层,皆为朱红色的山石,地质与之相符。
《帝王世纪》载:帝尧陶唐氏,祈姓也,或从母姓伊。尧王的父亲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第四代孙,姓姬,母亲庆都是伊祁族的女儿陈锋氏女姓伊。因尧王的父亲经常带兵出征,庆都与帝喾成婚后没有随军,生了帝尧放勋,从小就随了母姓,即“或从母姓伊”。由于尧是寄居舅父之家长大,因此,后人就把尧出生的村庄称为尧寓村,五千年来沿用至今。
明嘉靖己未春《绛县志》载:绛为尧之故墟,历年既远,沿革不同。故墟,即故乡集市。
文物、古迹是最有说服力的“物证”
位于山西南部的运城绛县有一个名叫尧寓村的自然行政村,该村有三座呈“品”字形的三座山。不仅从其地形证实了尧寓村确系尧帝出生地外,而且该村出土的几块石碑和文物,更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唐尧寓处”古碑:
绛县尧寓村现存“唐尧寓处”古碑,碑左上方阴刻“大晋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孟春立,距今1600多年,为当时中国农村最早的石碑之一。右下方阴刻“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刊,邑庠次贡王民仰书。碑高90厘米,宽48厘米,厚23厘米,顶呈半圆形。此碑为砂质岩,原正面刻字风化,后用背面阴刻原字体,碑文为清代重刊。
“陶唐遗风”石匾:
清乾隆七年三月初三,石匾始悬于尧寓村古城门楼之上。长143厘米,高58厘米,厚度不祥。
“魏严配天”石匾:
该匾原镶嵌在南尧岭全神庙山门之上,现庙宇塌毁,遗址尚存。石匾长138厘米,高63厘米,厚12厘米,阴刻“巍严配天”四字,其中“天”,正是“尧天”的简略。
古遗址百余处:
东尧岭尧王庙遗址,在尧寓村有娥皇、女英庙遗址,在尧山上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三尧岭有古灰坑、古陶窑、灰层、灰窑遗址多处。
尧王故里--尧寓村出土文物100余件,有石锄、石铲、石斧、石锛、石针、石刀;陶器有陶豆、陶鬲、陶并、陶杯、陶斛等。出土夹沙陶数千片,完整陶器数件。这些都充分证明:远古时期尧王曾带领大部落在此地生产、生活、治国安民。
翻过尧王山,向南是烟庄风凰岗姜嫄墓。姜嫄是稷王生母,相传是在大虎峪岭前生稷王“弃”。中条山前的留庄村(现称柳庄),即尧王父亲帝喾妻子姜嫄氏留住的地方,现建有姜嫄圣母庙,横水镇汤帝殿内的娘娘庙是敬奉尧王父亲帝喾第二个妃子简狄圣母的地方。圣母庆都是帝喾第三个妻子,家在尧寓村。尧王出生于此,并从小生长,生活在这里是确定无疑了。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0827/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