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峨眉山: 一座中国西部唯一的世界自然、文化双重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摘要:国家旅游地理四川乐山8月23日(文/昌兴 报道) : 峨眉山(Mount Emei)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大行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部,与熠山相对。 国家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四川乐山8月23日(文/昌兴 报道) : 峨眉山(Mount Emei)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大行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部,与熠山相对。
国家旅游地理四川乐山8月23日(文/昌兴 报道) : 峨眉山(Mount Emei)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大行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部,与熠山相对,宛如两眉,因名峨眉山。其山属于横断山系的邛崃山脉,自岷山分出,蜿蜒南来,至县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二峨、三峨之分,周围千里,有石龛100余个,大小洞40个。《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又作峨嵋山、光明山。遍山林木耸立,茂竹滴翠,处处流云瀑布,溪水潺潺,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属邛崃山山尾余脉,东临岷江,南眺大渡河,北依青衣江。古往今来,3099米的峨眉山主峰万佛金顶一直被人们称为天堂的阶梯。金顶北纬29.36 东经103.29。因山的形状而得名。现在供游人朝拜浏览的为大峨山。一般人以大峨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故名峨眉山。如任豫《益州记》说:“峨眉在南安县界,两山相对如蛾眉。”这里认为大峨山与二峨山相对,形如蛾眉。张华《博物志》中说:“观此山如初月……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 这是说大峨山细长美艳,有如蛾眉。 因水得名。在《水经注》中有“俄水之眉,故名俄眉”之说。俄水即大渡河,眉即支流。俄水之眉即大渡河的支流从山脚下流过,因此得名。 因山势而得名。峨是形容山之高峻,眉是形容山之秀美,故称峨眉。 占地面积:154平方公里,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3座山峰组成。大峨山是峨眉山的主峰,山脉峰峦起伏,重岩叠翠,山麓至峰顶50余公里,石径盘旋,直上云霄,地势陡峭,风景秀丽。峨眉,《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峨眉山为蚀余山,为邛崃山南段余脉,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山的中、下部分布着花岗岩、变质岩及石灰岩,山顶部盖有玄武岩。 《杂花经·佛授记》中说到:“震旦国中,峨眉者,山之领袖”。唐代大诗人李白则有“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千古绝唱。故有"仙山佛国"美称。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沉积着长江孕育的巴蜀文化,绵延千年的是长江上游唯一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之地。万佛顶是峨眉山最高峰,海拔3099米,绝壁凌空,平畴崛起,巍峨屹立在“大光明山”之巅,也成为峨眉山的标志。千佛庵,俗称千佛顶,千佛顶与万佛顶、金顶参差并立,高插空际。
峨眉山是一座"峨眉天下秀″神秘山
峨眉山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附近,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北纬30度,地球上最神秘的地带,有着无数的不解之谜。而以"天府之国"著称的中国四川盆地,是世界上处于北纬30度古文明发祥地唯一没有被沙漠化的地区。
玄武岩覆盖的峨眉山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得以矗立在最高海拔3099米处,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四季风景如画,每年有四海游客纷至沓来。
峨眉山体奇峰挺秀,山中溪流潺潺,再加上云海日出等奇观。
在千百万年的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中,峨眉山采撷天地之灵气,造就了集1000多种药用植物,3000多种高等植物,2300种动物于一体的人间乐园,修行者们修行的理想之地。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有植物320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栖居地,动物种类达2300多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为该山一道流动风景。
气势雄伟,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景区由高、中、低三大主题游览区组成。被誉为“佛国天堂”,是普贤菩萨应化道场,又有天然科普馆、动植物园。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082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