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川剧变脸来之不易,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川剧 要说老年人在春晚最喜欢看什么节目?很多人都能张口就来——戏剧。确实,戏剧作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凭借着其 优美铿锵的唱腔,华丽而不失平和的动作演绎,
川剧
要说老年人在春晚最喜欢看什么节目?很多人都能张口就来——戏剧。确实,戏剧作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凭借着其
优美铿锵的唱腔,华丽而不失平和的动作演绎,婉转动人的剧情
在老年人当中得到广泛传播,几乎每个老年人都会哼上几句。
依据表演形式的不同,戏剧又分为川剧、京剧和豫剧等诸多剧种。
其中发根于巴蜀之地的川剧中的变脸让人印象尤为深刻。
人有百面,戏子有千面
在戏曲出现之前,脸谱和面具就已经存在了,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提到:“
西凉伎,假面湖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
。”即那时的歌舞艺人已开始在演出时佩戴面具。
脸谱被称为“戏曲的图案化的性格化装”,变脸则是改变脸谱。
变脸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现在川剧中。
川剧明末清初开始在四川中部和东部、重庆、贵州和云南广泛流行,距今约有三百年历史。
川剧以表演见长,有着诸多绝技绝活,如
变脸、踢慧眼、喷火、绳索功和代角
等,极具观赏性,在戏剧界有句话说“
听京剧看川剧
”不无道理。
而在众多绝技绝活中,最为人所知的恐怕就是
被称为“即时艺术”的川剧变脸
了。据老辈艺人们相传,川剧变脸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是在被誉为“川剧圣人”的康子林为首的众多川剧艺人的艺术交流中催生、发展出来的。
最先在表演中出现变脸的是《归正楼》
,后来《归正楼》里的变脸被艺人们引用到《蒙面侠》、《八阵图》、《白蛇传》和《飞云剑》等剧目中,逐渐发展壮大。
川剧演员在表演变脸时,通过使用袖、袍、扇等道具,在遮面一瞬间时使用某种特别手法达到变脸的目的来描述剧中人物内心和感情的变化,即
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情绪和心理状态以不同颜色不同花纹的脸谱表现出来
,极具视觉感染力,这也是川剧脸谱的独特性。
川剧变脸
今日川剧变脸来之不易
变脸出现的初期只是作为一种辅助表演方式,还存在很多表演漏洞,并未取得广泛关注。发展到今天的丰富且神秘的变脸文化则是一百年来一个又一个变脸艺术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首先,变脸脸谱材料的更换对变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1954?年,川剧艺人孙德才将变脸脸谱的材质
由夹皮纸变成了布料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四川省川剧院武生演员刘忠义
改用绸缎制作脸谱
,变脸的脸谱数目明显增多,破绽幅度得到明显降低,变脸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变脸技艺的完善,变脸技艺被应用到了更多的剧目当中,由于变脸的神秘性与艺术性,川剧的舞台效果越来越好。变脸也成为了川剧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绝活,有“
看川剧不看变脸等于白看
”之说。
川剧
新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日渐方便,变脸文化迅速传播开来,不仅仅是在巴蜀之地,在国内的其他地方上的人们也通过手机、电脑认识到了川剧,认识到了变脸。
在2006年,川剧艺术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入选非遗
,
使变脸传统艺术文化属性得以提高。人们不再简单把它当成一种山野杂技。
变脸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巴蜀之地人民的智慧,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
传承之路崎岖坎坷
正所谓福兮祸所依,尽管川剧和变脸艺术在蓬勃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
有一些问题接连出现
,这些问题不得到很好的解决的话,必定会阻碍着川剧和变脸艺术的发展。
1.?观众对川剧变脸缺乏深层次认知
川剧变脸不是仅仅变换自己脸上覆盖着的脸谱,变脸要与川剧的一些表演环节结合起来才能了解变脸要表达的深层次东西。在变脸过程中,
变脸艺术者不仅要快速变换自己脸上的面具,而且还要在变脸时注重自己的神情与动作,
这样有利于观众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川剧的精彩
。
可是很多观众看不到这一点。
脸谱
脸谱以
颜色划分有红、白、青、绿等几种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0818/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