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保护自然遗产 呈现中国精彩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6月13日,大型系列主题公益直播访谈节目《新闻2+1》推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特别节目“保护自然遗产 呈现中国精彩”。 该期节目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
6月13日,大型系列主题公益直播访谈节目《新闻2+1》推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特别节目“保护自然遗产 呈现中国精彩”。
该期节目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江苏省盐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人民网、央视频、绿色中国网络电视联合播出。节目特别邀请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严承高、江苏省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包建华、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党工委委员、规划土地处处长刘一举就我国自然遗产保护事业以云对话的方式进行了充分探讨。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意义深远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已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121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869项、自然遗产21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9项。中国于1985年12月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现有世界遗产55项,其中自然遗产14项、双遗产4项、文化遗产37项。
我国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2016年,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开始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严承高说,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目的在于建立倡导、宣传和保护自然遗产的国家平台,使更多的人了解遗产知识,全面提高公众对自然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参与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促进遗产保护事业全民参与,推进行业健康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履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促进国际交流。
严承高指出,35年来,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一是丰富了世界遗产内涵,推动了全球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中国是35年来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自然遗产、双遗产的数量均列世界第一,两项合计占全球同类遗产总数的6.8%。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囊括了自然遗产、双遗产和文化景观等中国的自然特征和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全部遗产类型,涵盖了自然美、地质地貌和生物生态三大突出价值。
二是为全球生态治理、区域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中国案例。中国的很多遗产地带动了地方绿色发展转型,从资源消耗型转换成以绿色为主导的生态旅游型产业。例如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项目在去年申遗成功,项目所在地位于江苏盐城,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个案例给我们展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效果,为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三是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35年来,中国世界遗产的蓬勃发展和国际交流,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谋求和平发展的不懈努力和责任担当,加强了东方与西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文明间的对话,增进了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
填补了国内空白
黄渤海区域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连片泥沙滩涂,是亚洲最大、最重要的潮间带湿地所在地。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14项世界自然遗产、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
盐城黄海湿地系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报项目,范围主要包括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盐城条子泥市级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主要由潮间带滩涂和其他滨海湿地组成,总面积18.64万公顷。
蒋巍表示,作为中国第一块滨海湿地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世界遗产为全球数以百万计迁飞候鸟提供了宝贵的栖息空间,搭建起了空中“一带一路”紧密的生命共同体。盐城黄海湿地在全球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它为23种国际重要鸟类提供栖息地,支撑了17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物种的生存,包括1种极危物种、5种濒危物种和5种易危物种,是对世界迁徙候鸟保护具有特别价值的地点。
这次成功申遗,标志着中国世界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这不仅为国家争得了荣誉,而且对全球生态治理、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和国家二期申遗都具有重要意义。黄海湿地成功申遗,向世界诠释了中国生态保护的全新理念。盐城黄海湿地地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长三角地区,充分体现了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和谐共生、价值取舍,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理念不仅扎根中国,也在走向世界。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0811/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