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路径研究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当前学术界对海洋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整理取得了哪些进展?未来应如何推进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围绕海洋文化资源研究的相关

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当前学术界对海洋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整理取得了哪些进展?未来应如何推进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围绕海洋文化资源研究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宁波。

海洋文化因海而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海洋文化资源包含哪些内容?当前学界对海洋文化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

宁波:海洋文化资源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的范围和边界。海洋文化资源主要是人们围绕海洋而形成的社会模式、文化偏好和风俗习惯,具体包括海岛建筑、渔具渔法、港口船舶、海神信仰、渔歌渔号子、海洋文化与艺术等。比如,海岛建筑多用石制,造型低矮,这是因为沿海风大,建筑物必须结实。再如,上海的简称“沪”是一种颇有巧思的渔具。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过一首诗《沪》,他在序中解释说:“列竹于海澨曰沪。”所谓“沪”,是将用绳子编的竹竿在滩涂上插成两排,大口向岸,小口向海,潮水来时可尽没于水中,退潮时鱼虾蟹等就网罗其中了。类似“沪”这种充满生产生活智慧的渔具还有很多。

当前,学术界已对中国的海洋文化资源进行了地图谱系式的梳理。该项工作由国家海洋局牵头,沿海各省(区、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参与,组织了全国200余位专家学者,编撰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大型海洋文化系列丛书--中国海洋文化丛书。该丛书分《福建卷》《广东卷》《海南卷》《香港卷》《澳门卷》《台湾卷》《上海卷》等14卷,2016年7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丛书标志着我们对沿海各地的海洋文化资源,如海洋事业发展、海洋历史沿革、海洋文学艺术、海洋风俗民情和沿海名胜风光等,有了一个总账本,使我们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有了整体认识。这也为海洋文化理论的构建与发展、海洋文化资源的创造性传承提供了基础。

重视海洋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学术界从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整理的视角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未来海洋文化研究应该在哪方面着力?

宁波:我国的社会科学延承了史学传统,近代以来又吸收了西方田野调查方法。这为海洋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提供了稳健而扎实的基础。在挖掘资源、调查遗存等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最近兴起的海底沉船考古热,进一步丰富了海洋文化内容,甚至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加入了新注脚,改变了人们过去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

当前,人们对海洋文化资源的认识存在很大差距,很容易使某些海洋文化资源濒临险境,甚而成为难以挽回的遗憾。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路径研究,加大海洋文化传播力度,使人们重视和加强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

继续扎根田野和历史文献,仍然非常重要,但需要注意两个方向:一是深挖,二是合挖。所谓深挖,就是加强研究的规划性和具体性,避免重复性雷同性研究,力求就每个专题做出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而不是泛泛而谈。所谓合挖,就是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者合作的方式深入田野调查,以获得更全面更有价值的成果。当前,我们的绝大多数海洋文化田野调查还处在襁褓期,需要给予政策支持,提高层次和水平。

创造性转化海洋文化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海洋文化资源需要创造性转化,以使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对于推进海洋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您有何建议?

宁波: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客观存在不全是资源,只有被人们认识并利用的客观存在才会转化为资源。或者说,资源是对人类有价值的客观存在。海洋文化资源如果不被利用,其资源属性就会逐渐降低甚至消失。海洋文化资源作为一座文化宝藏,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亟须加强创造性转化。这样做有几点好处:一是助力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经济提供丰富创新创意源泉;二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提升国民海洋意识,为建设海洋强国夯实社会认知基础。我们不缺少海洋文化资源挖掘与研究的手段和人才,而是缺少将这些资源变为海洋文化产品,并使其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的创造性转化。

今后学界应该加强对海洋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相关政策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政府要采取措施鼓励人力、物力、财力积极进入这一领域,承担起将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产品的角色--这就像自然科学成果的孵化器一样。研究人员要以协同发展的理念加强海洋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应用。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0811/479.html



上一篇:关于申报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程
下一篇:贵州最年轻的世界自然遗产 一座避暑和佛教名山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