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共话古今事 云赏海龙屯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的家乡 在贵州遵义西北侧的龙岩山 地处偏远、无人问津 生于斯长于斯的我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村孩子 向往城市的繁华、渴望更大的世界 2015年7月4日 遵义海龙屯申遗成功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在贵州遵义西北侧的龙岩山

地处偏远、无人问津

生于斯长于斯的我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村孩子

向往城市的繁华、渴望更大的世界

2015年7月4日

遵义海龙屯申遗成功

我的家乡一下子吸引了世界的瞩目

我很自豪、也很骄傲

我想邀请身边的人来这里参观

但他们告诉我

“海龙屯一点也不好玩”

“就几块破石头有什么好看的”

我不禁又有了一丝迷茫

海龙屯,到底凭什么获得这样的殊荣?

蜚声中外的背后,他的价值何在?

直到后来,有人告诉了我答案。

“一个尊重自己历史文明的国家必然赢得世界的敬重”

值此第15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为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在地居民的文化自信,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组织开展“云赏海龙屯”主题沙龙,邀请海龙屯社区居民、海龙屯玉龙小学学生、游客朋友参与。

在传奇(文化)贵州景区运营有限公司金牌讲解员的带领下,我第一次走进了海龙屯文物展示中心,从讲解员口中第一次听到了千年播州的历史、了解了治理播州的杨氏家族如何从兴盛走向了衰亡;陈列展示的珍贵文物,让我对海龙屯文物传承和保护有了初步的认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伟博士“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活动阐释”课题组成员、曾工作于海龙屯、现同济大学研究生陈显鸿,向活动现场的朋友们介绍了任伟博士团队的最新成果——“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全景展示与阐释导览系统”,并围绕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展示与阐释进行阐述。

200余处的取景

2000多张照片的拼贴

涵盖海龙屯核心景区所有关口

点位的路径连接

以及以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突出普遍价值

为核心的图片展示

文字说明以及语音解说

最终实现海龙屯突出普遍价值展示与阐释

和全景技术的结合

为游客带来更为有趣、深入的

海龙屯游览体验

对海龙屯而言,“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全景展示与阐释导览系统”让人们摆脱了了解海龙屯只能靠爬屯、听解说员讲解的单一模式,实现了“云赏海龙屯”的可能性。不管是“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中国试点项目,亦或是推动海龙屯众创空间的打造,海龙屯管理局始终致力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的保护与发展。本次与任伟博士团队的合作是海龙屯管理局一次全新的尝试,利用当前较为成熟的全景技术,在对海龙屯核心景区无损的情况,利用网络实现游客足不出户,即可全方位的游赏海龙屯,这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展示与阐释方法的丰富,更是科技与文旅融合的奇妙碰撞。

回望海龙屯申遗成功后这五年

点点滴滴的改变在我的周围悄然发生

越来越多的科技团队走进这个

隐藏在深山里的小山村

用自己的力量传递着世界文化遗产的光芒

越来越多的村民

靠着文旅融合的契机吃上了旅游饭

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就连童稚天真的小朋友

也耳濡目染的了解了一些海龙屯的故事

奶声奶气的讲给身边的人听

活动最后,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局长江继义向“最美文化遗产传承人”、“最美文化遗产推广人”、“最美文化遗产守护人”、“最美文化遗产保护人”等获奖人员颁发荣誉证书。江继义表示,通过此次活动,旨在增强海龙屯在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倡导公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海龙屯保护与遗产价值的传承弘扬,营造热爱海龙屯、保护海龙屯的良好氛围,讲好海龙屯故事,传承弘扬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0725/420.html



上一篇:收藏:中国国家自然遗产、 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
下一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泸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