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这个节日你过了吗?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享文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文物赋彩全面小康”。在河南省滑县大王庙景区,滑县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暨非


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文物赋彩全面小康”。在河南省滑县大王庙景区,滑县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暨非遗购物节热闹举行。图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口正月古庙会”的舞狮表演。(王子瑞 摄)


滑县,地处黄河故道,县城道口镇依运河而生, 因大运河而发展兴盛,黄河文明和运河文化相互浸润,交相辉映,孕育衍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游客观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吹糖”表演。


目前,滑县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全县共有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73项,其中木版年画、大平调、大弦戏、二夹弦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4项。图为游客展示自己亲手印制的木版年画《富国裕民》。


滑县共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3项:道口烧鸡制作技艺、万古羊肉卤制作技艺、秦氏绢艺、明氏正骨膏药、罗卷戏、禹氏米醋制作技艺、老粗布制作技艺、吹糖、黄塔膏药、黄氏膏药、竹马舞、道口正月古庙会、半朝銮驾等。图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氏绢艺”《蝈蝈白菜》。


滑县现在有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0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136项,另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8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98名。图为游客在挑选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孔氏手工绣鞋”。


滑县目前有木版年画博物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两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展示馆,滑县大弦戏剧团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传习所,滑县木版年画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百旺道口大曲、红薯粉条加工坊、故道家纺中原棉手工技艺纺等3家滑县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通过非遗普查,滑县共查出一般线索条,重要项目1277个。图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付氏泥陶”传承人付北正在演示雕塑技艺。 “付氏泥陶”造型古朴,具有“黑如漆、红如霞、声如磬”的美称。


河南省滑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暨滑县非遗购物节上,“郭氏景泰蓝”吸引了网络直播爱好者。景泰蓝自元朝传入我国,已有600多年历史。滑县的郭氏先人一直在北京明清官方作坊制作,经20代传人的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已形成郭氏独特的风格。


“李家乐器”吸引了网络直播爱好者。李家乐器源于清同治年间(1868年),李氏乐器已传承五代,历经130余年,目前制品种类有板胡、二胡、二弦、四股弦、笙、唢呐、手板、绑子等。


武术爱好者表演非遗项目“字拳”。道口字拳,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传承了16代。据说,这种由汉字形意演化而出的武林拳术,是目前世上仅存的。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演员演唱今年春天编排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唱段。大平调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的北部和东部、山东省的西南部、安徽省的北部、河北省的南部,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弦戏”演员演唱今年春天编排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唱段。大弦戏是流行于河南省滑县、濮阳县的地方传统戏剧,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豫剧演员演唱今年春天编排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唱段。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十多个省都有专业的豫剧团,是全国剧团最多的剧种。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0722/411.html



上一篇:山西木结构建筑专题/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
下一篇:特别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0余万观众今天“云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