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河北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年味儿 民间绝活儿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5-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8年2月27日讯,元宵节马上到了,这一天全国有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习俗,但各地习俗也不尽相同。河北的元宵节习俗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井陉拉花、正定常山战鼓、邯郸苇子

2018年2月27日讯,元宵节马上到了,这一天全国有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习俗,但各地习俗也不尽相同。河北的元宵节习俗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井陉拉花、正定常山战鼓、邯郸苇子灯阵、武安傩戏纷纷闪亮登场,这些都是河北省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井陉拉花 井陉拉花闹元宵

河北千年古县井陉,村村都有独特的民俗活动,其中最能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还要属井陉拉花。

井陉俗称:“神过十五,人过十六”。民国期间县志记载,十六日,“盛装美食,扮演文、武会出,鼓乐歌舞,经日不休。始在本村,继而数乡相约。文武会出,交相往来,俗称‘走会’,至二十一、二始止”。这种习俗流传至今。当地有一句俗语,“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会扭拉花”。拉花就是井陉的代名词。

有关井陉拉花的传说很多。有说拉花是在运输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井陉横涧村一名举人将洛阳牡丹带回,栽植于本村老君庙内,将其作为“花王”敬为神。牡丹在运往遥远的外地时要靠人力拉运才能到达,意即“拉花”。井陉的民间艺人为纪念牡丹在井陉扎根这件喜事,将“拉花”的动作和过程编为舞蹈,取名“井陉拉花”。这样,在拉花舞蹈中,演员就出现了身背花、头插花、脸画花、肩挑花,身上无处不花的装束,以及与“拉”的动作有密切关系的舞步姿态。

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又有着显著的自身特点,以“抖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动律,以“花瓶”、“花伞”、“彩扇”、“霸王鞭”、“太平板”等为主要表演道具,加之可称为独立乐种的拉花音乐伴奏,形成刚柔并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特色。

灯火传奇苇子灯阵

每到元宵节前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东王看村会举办“苇子灯阵”表演。

关于“苇子灯阵”的起源,一说是战国名相蔺相如根据“八阵图”所创。另一说是东王看村有人在江南做买卖,晚上看到渔船排列在江边,桅杆上挂着灯非常壮观。回到家乡后便把苇子扎成的灯也挂在杆子上流动表演。

苇子灯

一杆苇子灯由“灯头”和“灯秆”组成。“灯头”如今用苇杆或高粱秆插成,呈宫灯状,内设灯盘,安装蜡烛,外用彩纸装饰,绘有“八仙过海”、“西天取经”等故事人物,也有花鸟虫鱼、松竹梅兰等图案。“灯杆”在过去用苇秆绑扎而成,现在用粗竹竿或木棍代替,通高一丈二尺,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

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备年货的时候,都会采购扎花粉纸。扎灯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儿,由村里的老艺人完成,然后分到各户,称“领灯”。大家扎出各色纸花,领回灯架后细心装饰。等到正月十三下午,是村中亮灯的日子,全村人倾巢出动,对各家的苇子灯品头论足。

到了元宵节前后,苇子灯阵演出开始了。社火首领把长杆子马号吹响,参与表演的村民披红挂彩披红挂彩走出家门,表演“苇子灯阵”。苇子灯有24个,象征农历一年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明灯闪耀,风调雨顺,祈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幸福祥和。

武安傩戏祈福禳灾

由先秦时期“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历经几千年发展演变而来的傩戏,如今在河北省武安成了家喻户晓的戏曲节目。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多数戴面具表演,广泛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北方地区极为少见。

傩戏

武安傩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逐步形成了赛戏、队戏等十余种形式,广泛分布于武安市各乡村。近年来,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演出的傩戏《捉黄鬼》和武安市邑城镇白府村《捉死鬼》,以其恢宏的气势,神秘的色彩,丰富的内容,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捉黄鬼》是一出沿街演出的哑剧。这出戏讲的是,四鬼本是亲兄弟,老四黄鬼虐待父母,欺负弱小,带来了灾难。其他三个兄弟为了惩罚他,才一起抓黄鬼。黄鬼被擒,村里的各种表演队伍开始庆祝,旱船、秧歌、舞狮子、赛戏、各种各样的花车齐上阵。在固义人心中,黄鬼是洪涝、干旱、虫灾、瘟疫等灾难的象征,更是目无纲纪、忤逆不孝、恃强凌弱、无恶不作的代表。通过对黄鬼的惩处和迎神祭祀等仪式,表达了村民祈望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也警示后人莫忘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正定常山擂响战鼓

每逢重大节庆活动,古城正定便会上演气势恢宏的常山战鼓。今年正月初三至十六,赵云庙会有精彩的战鼓表演。

正定常山战鼓历史悠久,据《正定县志》记载,常山战鼓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形,至明代盛于民间。因正定历史上是常山郡所在地,故而得名。相传三国时期赵子龙摆下常山架鼓阵,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自此,常山战鼓闻名于世。

战鼓

常山战鼓是由演奏打击类乐器组合而成的民间锣鼓,鼓队编制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由单鼓、大钹、小锣、串铃等打击乐器组成。单鼓直径50厘米,厚30厘米,鼓手用彩绸将鼓系于腰间,手执一对涂有红漆鲤鱼状的鼓槌,鼓点变化万千。在正定县的170多个自然村中,绝大部分村的村民都会表演常山战鼓,常山战鼓已成为当地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炫酷抡花绽放滦平

每年的正月十五,滦平县火斗山乡大店子村,都会举行“抡花”的表演来闹元宵。抡花是大店子村的传统民俗文化,属于民间花会中的一档。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清时村中梁氏世祖从山东迁移此地,开始学习研究抡花技艺,当时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免于火灾而祭祀“火神”,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抡花

“抡花”是当地一项传统的非遗民俗。表演时,几名民间艺人将木炭和碎铁片一起放到挂在花架上的几个花筒中燃烧,再合力抡起花架,使花筒内升温并向四周甩溅铁花,形成一圈圈光线交织的光环,景象壮观。

彩灯点亮古镇杨柳青

在天津过年,不能错过的就是各大庙会、灯会。位于千年古镇杨柳青的西青元宵节灯会每年都会吸引大量市民前去参观,就连周边的河北省霸州、胜芳等地,也会有人驾车前来观灯,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参加灯会的人数在八万人左右。

杨柳青灯会

3月1日至3月3日(农历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西青区杨柳青镇将举办元宵节灯展活动。

灯展以“幸福西青”为主题,以彰显历史文化底蕴、体现特色民俗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活力为主基调,届时将分4个彩灯展区展出63盏大型彩灯。为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彩灯制作采用传统编扎与现代灯光秀相结合的方式,继承传统的同时积极创新,将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目前,各彩灯展区布置基本完成。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zonghexinwen/2020/0529/349.html



上一篇: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暨中国
下一篇:黟县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活动新闻发布会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