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功能及价值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运河是人工开辟的水道,主要用来运输漕粮、物资、人员与货物,在古代社会因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所以水运成为了便利而简省的重要运输方式。当今世界,主要的运河有巴拿马与苏

运河是人工开辟的水道,主要用来运输漕粮、物资、人员与货物,在古代社会因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所以水运成为了便利而简省的重要运输方式。当今世界,主要的运河有巴拿马与苏伊士运河,但它们的开凿历史与长度都无法与中国大运河相齐并论,在文化价值与功能作用上更有天壤之别。中国大运河不但为专制国家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大量的漕粮与物资,而且促进了沿运城镇的兴起,加强了南北商贸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的碰撞,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运河的历史变迁

中国传统的漕运,即利用河流运输物资,并不仅仅是人工开辟的运河,所以早在远古时期,祖先的“刳木为舟”,即产生了最早的漕运活动。进入文明社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漕运的范围逐渐变得更为广泛,其内涵与外延均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人工开辟的运河分布地域也更广、长度更长、运输量更大、功能更多,其管理、维护、开发也变得愈加系统与细致,成为了国家重点保障的经济大动脉。

中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运河为邗沟,由春秋时期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开凿。吴国地处水乡,有舟船之利,当地百姓熟于行水驾船,加上当时的国王夫差具有统一天下,争霸中原的野心,因此便开凿了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该段河道利用了射阳湖、白马湖、樊良湖等自然水域,主要用于运输军粮与兵丁,用于北上与齐国争夺霸权。邗沟人工开凿的距离并不长,在当时也缺乏细致的维护与管理,只是为了军事方面的作用,商业与经济交流的功能并不显著,但是作为中国大运河的源头,邗沟却为后世运河的开凿与发展提供了经验与借鉴。除邗沟外,春秋战国时期的运河还有魏惠王开凿的沟通黄河与淮河的鸿沟;齐国开凿的淄济运河;秦国在关中开凿的郑国渠及岷江流域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些运河或水利枢纽具有以下特征,那就是多数都用于军事需求与农业灌溉,距离较短,主要利用了自然水道,其开凿与维护的成本较小,多数在后世得到了重新的利用与完善。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的专制帝国,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高峰,所以京城供给、边疆军需、农业灌溉对于运河的需求更为迫切,当时秦朝不但将大量漕粮与军需物资通过海运、河运与陆运输往北方地区抗击匈奴,而在沿黄河一线设立漕运仓储,存贮从全国各地征集而来的漕粮,然后输往都城咸阳与其他军事要地,甚至为便于统一南越地区,开凿了沟通湘水与漓水的灵渠,从而间接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便利了中央政权对南越地区的开发与管理。两汉时期,国家重视水利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在维护与利用前代郑国渠等水利设施的基础上,又修建了白渠、六辅渠、龙首渠、阳渠等关中水道,从而使关中成为千里沃野,保障了首都的粮食需求。除此之外,两汉还对褒斜水道、三门峡水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治理,但因工程规模大、劳民伤财,最后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秦汉时期的运河,更多的作用是粮食运输与农业灌溉,因为当时国家趋于统一,无论是征战,还是京城人口、边疆军事需求,都需要大量的粮食,单靠某一区域的粮食产量显然难以满足,于是只能通过开辟水道,扩大粮食输送区域,来实现那些需要举国之力才能完成的目标。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因战乱的破坏,秦汉漕渠多悉数毁灭,国家漕运不通,因此这一时期难以有足够的力量去大规模的开凿运河,但各割据势力或自保,或妄图统一天下,也纷纷在小范围内开凿运道,运输军粮与士卒,以增强自身的力量。如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就非常重视运河的开凿与利用,他曾开白沟、平虏渠、泉州渠,进击袁绍与北方乌桓等势力,最终统一中原地区,其继承者魏与晋,又相继开凿了贾侯渠、讨虏渠、广漕渠、淮阳渠、百尺渠、白马渠、鲁口渠、成国渠、车箱渠,从而扩大了农业灌溉水源,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物资交流,从而为灭蜀与吴,统一全国积累了力量,而吴与蜀虽偏安一隅,力量有限,但也分别开凿了破冈渎与徒阳运河,整治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其后南北朝时期,各割据政权亦对扬夏水道、浙东运河、邗沟、杨仪水道、泗水运道进行了整治与修缮,从而使区域水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农业水利设施得到了健全,从而为隋唐大运河的开凿与顺利运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隋唐两朝是中国大运河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不但开凿了连通长安、洛阳、杭州、涿郡的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河,而且在沿河一线设置了黎阳、思洛、河阳、含嘉、洛口等漕仓,用于蓄积漕粮,每仓存粮多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石,其数量非常可观。隋代开凿运河,耗费了大量的国力、民力、财力,这条运河东西南北纵贯2700余公里,不但连接了数省,而且将中国的黄河、长江、海河、淮河等大江大河贯通起来,方便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于促进国家的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隋炀帝又好大喜功,仅用数年之力就完成了如此庞大的工程,乘着豪华的大船南下游览扬州,北上攻打高句丽,将国家积累的资财耗费殆尽,最终导致了身死国灭的后果。隋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因开凿运河而亡,但却为唐朝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唐重开广通渠、改造永济渠、整治汴渠,都是循着隋朝运河的路线,在沿河一线设置漕仓,也继承了隋代的经验。当然除了维护与完善隋运河的管理与使用外,唐还开凿了涟水新渠、湛渠、伊娄河、开元新河等运河,从而使河道的通航里程更长、运输量更大、南北交流联系更密切,特别是晚唐时期,刘晏对漕运的整顿与创新,曾在一定程度上使漕粮运输数量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高峰。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613/1526.html



上一篇: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洪扎岩画观景台规划
下一篇:漆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以儿童棋盘设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