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海帆寻踪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20年10 月17 —18日,由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海帆寻踪:文化遗产视野下
2020年10 月17 —18日,由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海帆寻踪: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北京、上海、重庆、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高校、博物馆及科研机构的近50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齐聚一堂,从“海丝”器物与考古、“海丝”贸易与制度、“海丝”航路与文献、“海丝”文化与社会等诸多角度进一步阐释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海丝”历史与文化。 在“海丝器物与考古”议题研讨中,学者们聚焦“海丝”遗存,结合考古发现与博物馆展览诠释,探讨了漆器、玻璃、植物物种等“海丝”文化交流中“物质交流”这一核心话题。在“海丝贸易与制度”议题中,学者们结合新近发现的史料文献以及开展的田野调查,就宋代海外贸易政策以及古代宁波港、双屿港、广州商行、旧海关等论题展开了颇具新意的阐述。在“海丝航路与文献”议题中,研究人员以英、日、荷、希腊等多语种史料、多维度视角,探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空间分布与拓展。在“海丝文化与社会”议题中,与会者分布从艺术史、人口史、城市史等角度就“海丝”带来的口岸城市跨文化艺术、社会公共空间、华人组织与制度、华工运动等进行研讨,呈现了“海丝”主题下丰富多元的文化交汇图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人们基于商贸需求、以传统航海方式开辟的海上交通网络,是促进中国与海外各地物质互通、人员流动、文化交汇的重要纽带。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而展开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不仅体现于“海丝”沿线国家各种器物与史迹遗存中,也广泛融汇在“海丝”沿线各国的社会文化里。“海帆寻踪: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以物事探讨“海丝”,以研讨搭建平台,会议的顺利举办,不仅展示了馆校合作的默契,也体现了合力助推上海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潜力。 近年来,中国航海博物馆通过馆校合作办会、优势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海洋史研究的交流合作,提升上海这座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海洋文化影响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航海博物馆有责任和义务,与社会各界人士、机构、团体携手并进,在“海丝”历史与文化研究领域开掘新资源,开辟新思路,开创新局面,共同为助力“海洋强国”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建设谱写新篇章。 2020年10 月17 —18日,由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海帆寻踪: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北京、上海、重庆、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高校、博物馆及科研机构的近50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齐聚一堂,从“海丝”器物与考古、“海丝”贸易与制度、“海丝”航路与文献、“海丝”文化与社会等诸多角度进一步阐释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海丝”历史与文化。在“海丝器物与考古”议题研讨中,学者们聚焦“海丝”遗存,结合考古发现与博物馆展览诠释,探讨了漆器、玻璃、植物物种等“海丝”文化交流中“物质交流”这一核心话题。在“海丝贸易与制度”议题中,学者们结合新近发现的史料文献以及开展的田野调查,就宋代海外贸易政策以及古代宁波港、双屿港、广州商行、旧海关等论题展开了颇具新意的阐述。在“海丝航路与文献”议题中,研究人员以英、日、荷、希腊等多语种史料、多维度视角,探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空间分布与拓展。在“海丝文化与社会”议题中,与会者分布从艺术史、人口史、城市史等角度就“海丝”带来的口岸城市跨文化艺术、社会公共空间、华人组织与制度、华工运动等进行研讨,呈现了“海丝”主题下丰富多元的文化交汇图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人们基于商贸需求、以传统航海方式开辟的海上交通网络,是促进中国与海外各地物质互通、人员流动、文化交汇的重要纽带。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而展开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不仅体现于“海丝”沿线国家各种器物与史迹遗存中,也广泛融汇在“海丝”沿线各国的社会文化里。“海帆寻踪: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以物事探讨“海丝”,以研讨搭建平台,会议的顺利举办,不仅展示了馆校合作的默契,也体现了合力助推上海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潜力。近年来,中国航海博物馆通过馆校合作办会、优势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海洋史研究的交流合作,提升上海这座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海洋文化影响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航海博物馆有责任和义务,与社会各界人士、机构、团体携手并进,在“海丝”历史与文化研究领域开掘新资源,开辟新思路,开创新局面,共同为助力“海洋强国”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建设谱写新篇章。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613/1523.html



上一篇:关于大运河运河文化与功能转变的思考以河南省
下一篇:浅谈航海类文化遗产对于海洋文化遗产的再认识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