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享受茶的自然之味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人与自然 茶之自然性的发挥,需要闹中取静的处所,需要雅而不俗的茶人,需要适应时代风尚的茶文化的指引,但这一切,需要从尊重茶的自然属性之美做起。 偏向于城市建筑的作家

人与自然

茶之自然性的发挥,需要闹中取静的处所,需要雅而不俗的茶人,需要适应时代风尚的茶文化的指引,但这一切,需要从尊重茶的自然属性之美做起。

偏向于城市建筑的作家,动情于哲学思考的工程师。

茶店、茶坊、茶室、茶轩、茶堂……如今,大城市中遍布着这样的喝茶之地,一些研究茶的朋友逐渐将自然之物归结为形而上的东西,正如好端端的文学被形形色色的写作者和乱七八糟的奖项拐去了原有的味道。

茶啊,茶!人在天地之间,本来享受这自然的恩赐就很好了,但当形式大于内容,茶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喝茶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我曾经到深山老林里采茶。茶树为古人栽种,常年自生自灭于山林,好像归山之虎,原生态的野味十足。刚刚摘下来的茶叶,放在嘴里嚼一嚼,就是一种让你心晃神摇的香,这香,又真,又纯,又清,又新。茶之为茶,彼时解其真味道矣!喝茶之美,美在自然;茶叶之美,美在原始。这一片叶子,经过无数次辗转、揉搓、炒作、包装,最后到了茶店里,特别是到了城市的高级茶室里,摇身一变成了不可一世的尤物。有几次去茶室喝茶,朋友按价格高低点茶,几个品种喝下去,价格昂贵得惊人。那一刻,却特别想念那树上的一片茶,一片有着自然风味的茶,那才是真茶!而眼前的茶,却是给人十二分变异了的心情。当喝茶的仪式感越来越偏重于现代人的求贵心理,喝茶之美就让渡给自然之外的东西了。

一口气读完台湾茶人解致璋的茶书《清香流动:品茶的游戏》,虽说读过很多茶书,但这本却是我最喜欢的。解先生喝茶的仪式感正是暗合了茶的本质,清香流动,韵味就足矣。一杯茶,把它扩散到无以复加的深奥地步,没有现实必要,或许只能对形而上的感觉有好处。一喝茶,就要靠过多的理论来指导,反而失去了茶的自然滋味。所以,到茶室喝茶,我喜欢素朴的泡茶,茶人和茶客和谐自然的交流,而不是玄之又玄的评论。

喝茶,必要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譬如产地水泡产地茶,也最好穿茶服,有简单的洗茶、闻茶、冲茶等步骤,彬彬有礼的茶人,温文尔雅的动作,自然会给人茶以外的视觉享受,这不能说不好。但茶艺表演得再好,失去了茶本身的品质,也很难把一饼劣质茶泡出高档的茶味来。自然茶之美,真就是真,假就是假,来不得半点马虎。去某国喝茶,茶人已是老妇,研茶磨面之功娴熟、自然,让杯杯茶香温润着每一位客人,至此,茶之神韵已非靓丽女子所能驾驭。茶之美,要靠懂茶之人以自然性来催醒、焕发,外在的靓丽最终很难完全渗透到茶韵里。

茶树千千万,绿叶万万千。绿茶、红茶、乌龙茶,茶茶不同。茶的质地不同,人的体质不同,对茶的感受就不一样。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一种茶,自然是不可能的。以自然的心态适应自然的茶性,才能让茶得到相应茶客的赞美。在喧嚣的大城市,人们渴望一杯沉静的茶,安顿浮躁的心,让疲惫的心灵得以宽解舒缓,茶之自然性的发挥,需要闹中取静的处所,需要雅而不俗的茶人,更需要适应时代风尚的茶文化的指引,但这一切,需要从尊重茶的自然属性之美做起。否则,硬性配以豪华、噱头或妆之以名不副实的茶道,则茶不为茶也。

人们需要的,或许就是以自然的心态,来品点茶的自然滋味吧!

人与自然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511/1341.html



上一篇:自然营造学的三个维度两个实践
下一篇:浅谈博物馆讲解员提高文物鉴赏知识普及的策略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