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论宋人扬陶抑谢之自然观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反者道之动”,陶谢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此起彼伏,而有关批评理论也留下了反向承变的踪迹。实际上,正因不同时代、不同派别、不同地域、不同境遇的文人之接受,陶、谢诗歌才

“反者道之动”,陶谢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此起彼伏,而有关批评理论也留下了反向承变的踪迹。实际上,正因不同时代、不同派别、不同地域、不同境遇的文人之接受,陶、谢诗歌才会呈现出如此丰富的诗学内蕴,而二者诗学地位的沉浮变化,亦如叶落花开一般提示着四季迭变的诗山景观。“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若陶渊明似云、似空,则谢灵运似日、似水,丽日悬空未若淡抹微云,长天敷霞不如静铺秋水,此中真趣正在二人骈移周期当中的相激相荡、相萦相绕、相映相辉。

一、双峰相峙:陶谢易位之缘起

“渊明吾所师,夫子乃其后。”(苏轼《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其一)“康乐爱山水,赏心千载同。”(刘长卿《题萧郎中开元寺新构幽寂亭》)山水田园是文人最为重要的精神家园,而陶渊明、谢灵运则以诗为媒为无数迁客骚人拓宽了一条逋往山林、安顿身心的道路。六朝时期,谢灵运与陶渊明尚无并称。迨及唐朝,陶谢两种诗学范型在分合之张力运动中开始了意蕴之积淀,但其接

受并未出现激烈的轩轾之争,还待宋人展开更为深入的诗学比较。

六朝盛行品评之风,文人之间惯以并称彰名于世,奠定了一些重要批评范型的诗学基调。文人并称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定性,或为相抗的实力,或为相近的才性。此时,谢灵运与陶渊明之影响力不啻霄壤,并且谢以诗才扬名、陶以人品存世,因而并无并称现象。不过,在钟嵘《诗品》的流别之溯当中,陶、谢诗歌各自披露出《楚辞》直怨之辞、《国风》温丽之辞的传统范型,而在后世的接受争执中,这一判定还将引发集中的争执调整。易言之,陶、谢诗歌之盛衰变异暗示着古典诗学当中两条重要道路的分离与交错,而道路本身之延伸将陶谢所代表的诗学内蕴推向平衡稳定。

唐代以降,陶谢正式并称,两种范型亦在合与分的张力运动中开始了抽象意蕴的积淀行程。一方面,陶渊明、谢灵运因品性与才情被并谈。论品性,陶谢俱被视为风雅文人而受到追慕。皎然说:“只将陶与谢,终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赠韦早陆羽》)他对二人自适其适、超脱世务的性情十分激赏。黄滔则说:“定应云雨内,陶谢是前身。”(《贻李山人》)以陶谢之放逸称赞友人,可见他对二人怀抱亦很向往。论才情,巨擘如杜甫也要向其学习:“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他还说:“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不同于《诗品》之分别,杜甫指出陶谢诗歌共同包容着风骚之质。又如白居易“篇咏陶谢辈”(《哭王质夫》),李端“谢客才为别,陶公已见思”(《赠岐山姜明府》),李群玉“喜于风骚地,忽见陶谢手”(《赠方处士兼以写别》),陶谢诗才之受捧可见一斑。实际上,陶谢之品性、才情常常被一起谈论,如韩翃说:“闲心近掩陶使君,诗兴遥齐谢康乐。”(《赠兖州孟都督》)陶渊明之“闲心”与谢灵运之“诗兴”是互文的,二人并尊为萧散人格与高妙诗才的统一。此外,“陶酒”“谢诗”还被作为固定符号,用以称赏人格、诗才合一的同型理想。譬如王勃说:“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滕王阁序》)又如李端:“征诗逢谢客,饮酒得陶公。”(《夜宴虢县张明府宅逢宇文评事》)卢纶:“心许陶家醉,诗逢谢客呈。”(《春日过李侍御》)酒是陶渊明的符号,诗是谢灵运的标签,不过二者被组合在一起,说明隐逸与诗才凝聚为陶谢范型的共同特质。

另一方面,陶渊明、谢灵运因诗歌题材与风格走向分型,从而涵摄于更加深粹厚重的诗学内蕴。为此做出突出贡献的当属白居易,他说:“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与元九书》)虽然这里是在批评六朝诗歌,但白氏以陶谢而非颜谢、鲍谢来代表此时的诗歌成就,足见陶谢并称之接受高度。另外,白居易认为陶渊明以田园、以古质为一种模范,而谢灵运以山水、以精博为另种典型,这种范型的分化,使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互相对照、互相建构,从而完善为两种毗邻而独立的诗学疆域。可以说,白居易对陶谢尤其是陶渊明的接受乃是宋代“扬陶抑谢”现象的铺垫,自他开始,陶谢不再是混沌的同型并称,陶渊明不再以人格附庸于谢灵运,陶诗也不再笼罩于谢诗的范型之下。翁方纲曾说苏轼“诗怀白傅接陶公”(《是日又题坡公真象轴后》),又说“白公五古,上接陶,下开苏陆”(《石洲诗话》),白居易的接受影响了苏轼、陆游等宋人,而陶谢范型也将因此由分型进入对抗之进程。具体言之,宋人“扬陶抑谢”进一步明晰了陶谢诗风之别,而“自然”则是二者接受批评之核心。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511/1339.html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绿道规划策略研究
下一篇:自然营造学的三个维度两个实践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