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活化路径以南京城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研究价值 南京城墙是明代于公元1366年定都南京后在历代建造的城垣基础上,历时28年修筑而成。它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原真性最好的都城城墙,其中京城城墙长

1 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研究价值

南京城墙是明代于公元1366年定都南京后在历代建造的城垣基础上,历时28年修筑而成。它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原真性最好的都城城墙,其中京城城墙长达35.267千米,外廓城周长更是超过60千米,是中国筑城史上的伟大杰作,是世界城垣文化的重要遗产,是古都城市记忆的典型标志。650多年后,受外界因素影响,现遗存城墙仅为25.091千米。南京城墙依山傍水,因势而建,在现代化的城市格局中串联周边景区,形成独树一帜的“山水城林”风光带。1988年南京城墙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的牵头城市,2006年、2012年两次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南京城墙的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城砖、墙体、城门、瓮城、水关、藏兵洞等本体资源,以及护城河、桥梁等关联资源,同时蕴含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如独特的建造思想、珍贵的城砖铭文、厚重的历史事件、传说故事等,其显现出考古挖掘价值、历史人文价值、观赏品鉴价值都将无可比拟。

2 南京城墙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2019年1月,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此后的南京市旅游发展主题为文旅深度融合。南京城墙作为文化遗产景区,不仅是历史、文化、艺术欣赏的文化场所,更是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和行业标杆。自2014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成立之后,实行对现存城墙的统一化管理,通过丰富旅游服务项目、提升旅游品质、完善旅游内容等举措,游客量从2014年100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242万人次(均含免费段落),南京城墙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近年来,南京城墙文旅发展迈出了一大步,在文物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了配套文化旅游产品,旅游公共服务得到初步改善,带动周边景观环境的逐步优化。总体来看,城墙的资源活化正处于起步阶段,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资源活化形态有限,不具有代表性,文化与历史的彰显力度不足。②旅游产品业态不丰,缺乏高等级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③文创研发联动性不强,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品牌效应与市场地位尚未凸显,导致城墙文化资源在活化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自主品牌形象以及独立文化IP的缺失,很难将可利用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新时代的文旅品牌。

3 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对于南京城墙的首要意义

3.1 以文促旅,塑造南京城墙旅游品牌

南京城墙作为城市文化地标,无论是其长度、规模、原真性以及观赏性都极具代表性。现存的城墙本体基本上保留明代城墙墙体,城墙上的城砖记载着明代严苛的责任制文化,研究价值丰厚。深入挖掘城墙文化内涵,升级文化活化方式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注重品牌推广与宣传,使城墙文化与创新手段相结合,持续提升景区旅游服务水平,塑造“世界最大城垣,美丽古都根脉”旅游品牌形象。

3.2 以旅彰文,激发南京城墙文化活力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到来,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越来越高,更多的游客在旅游中希望寻求身心的放松和文化的熏陶,因此具有文化IP背景的文旅景区成为年轻人的首选。以景区旅游空间为载体,创新南京城墙文化符号的表达形式,打造虚拟动画、VR眼镜、文创商品等体验式、沉浸式的文旅场景,提升旅游体验感的同时,深层次地梳理、挖掘南京城墙历史传说、名人典故、人文古迹等特色文化内涵,发挥文化遗产的衍生价值,为南京城墙申遗助力。

4 南京城墙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路径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南京城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应充分发挥其遗产价值,转型成为“走进来”“带回家”的文旅场所,其文化资源活化路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4.1 建造智慧型文旅空间,满足个性化需求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拉手,加强与互联网的联通融合,逐步提升城墙景区以及博物馆票务系统的性能,加入智能门票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检票。启用网络购票分散化处理,疏导高峰客流。通过智慧型票务系统满足园区游客量实时掌控,严格控制最大承载量和瞬时最高承载量,实现“进园有序、管理清晰、有据可依、信息管理完善”的优质化旅游体验;通过建立数字化服务平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互动娱乐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搭建“飞跃南京城墙”“城墙的前世今生”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从“观看”转变为“参与”,以互动的形式加深游客对城墙的关注;打破传统博物馆及景区的展陈方式,结合“以人为本”的展陈初衷,以游客的感观体验及现实需求作为转型点,通过数字媒体、AR、VR等技术实现景区内全方位、多角度、声光电一体化的文化资源共享,打造线上线下互通的“云游览”模式,让游客待在家也能享受到南京城墙的文化盛宴,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讲好城墙故事,景区沿线以及博物馆内配套智能化语音导览系统,都可以按照个人喜好设定个性化游览路线,在重点段落、重要节点依托智慧旅游系统的建设,将城墙的历史文化呈现给游客,包括“里城门十三”故事、“城砖责任制”故事以及四重城垣所发生的故事,让游客“知城墙、懂金陵”。随着智能化手段的不断普及,在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城墙的文化资源利用率也在持续上升。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226/892.html



上一篇:基于数字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互动叙事活化平台
下一篇: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初探以湛江海上丝绸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