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沉浸在场与移情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传播中

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将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进行双向融合是全世界范围内的趋势,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和新媒体使得观众能够以全新的方式与文化遗产互动,进而得以增强观众的文化

将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进行双向融合是全世界范围内的趋势,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和新媒体使得观众能够以全新的方式与文化遗产互动,进而得以增强观众的文化体验。虚拟现实技术被应用于科学教育、医疗健康、影视娱乐、艺术展览、工业设计等领域,目前正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及传播的工具之一。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文化遗址、美术展览馆等组织正在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去提升文化资源的传播效果,为观众提供互动沉浸式的体验,增加公众与文化遗产交流的可能性。创建三维的虚拟世界被认为是整合环境信息、人工制品和文化资源的各项方案中较为动态与交互的方式[1],本文将从3个方面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应用及表现。

1 沉浸:具身参与的感官体验

沉浸感指个体摒弃所有外界杂念、置身于虚拟情境中的一种心理状态,而当个体进一步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会进入心流体验[2]。阅读文学作品、欣赏音乐和观看电影等行为都可以产生心理沉浸,而研究表明,媒介环境中的互动行为能够强化沉浸效果,并且用户介入的感官维度越多,沉浸体验就越强烈[3]。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创建了可以与之互动的仿真环境,根据观众的反应给出实时的反馈,与纯粹的视觉观看相比,观众通常情况下具有更深度的参与行为。同时,在视觉信息的完全覆盖之外,虚拟现实所提供的沉浸感源于技术对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运动感官通道的模拟[4],在观众在具身参与下获得了一种交互界面消除的感觉[5],进而创造出完全沉浸于虚拟世界的幻觉。

虚拟现实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应用涉及文化遗址或物品的数字化重建,生成对特定时空下的生活物品、历史人物或事件场景等进行逼真复制的虚拟环境。例如,《阿波罗登陆点全景VR体验》是纪念阿波罗登月50周年展览系列中的作品,将阿波罗宇航员拍摄的全景图像素材进行扫描与缝合,生成了可用VR设备访问的360度全景图像。观众佩戴着虚拟现实一体机Oculus Go,同时使用外部控制器进行交互,每组最多容纳六名用户同时体验,每个用户将探索不同的登陆地点,向其他用户描述他们的感受并展开讨论。用真实素材直接拼合确保了虚拟系统从视觉上真实可信,观众与虚拟现实的互动就好像在日常世界中一样,这都帮助观众进一步沉浸与融入虚拟世界。

除此之外,虚拟现实还可以让观众与文化遗产进一步互动,如放大历史文物或艺术藏品的细节,或者对其进行修改,甚至直接进入虚拟遗产作品所呈现的世界中。玛丽亚·罗索认为,虚拟遗产作品融合了“表现”(准确地将数据可视化)、“体验”(能够提供知识和奇观元素的虚拟环境)和“互动”(通过积极参与可以获得洞察力甚至变更经验)三个特性,大多数项目是在三者之间协调取舍的结果[6]。在冰岛大学与荷兰文化遗产局联合开展的项目中,研究人员对名为“Melckmeyd”的一搜300多年前的走私沉船进行了高精度的3D建模,将沉船的研究数据尽可能全面细节化的呈现出来,然后再进一步创建针对该船只的虚拟体验,无论是否具备专业潜水的技能,任何人都可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进行模拟体验。设计团队尽可能地对真实潜入沉船的经验进行了模拟,并允许观众与虚拟空间进行简单的互动,将表现、体验与互动三个特性依据设计需求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观众体验过程中的沉浸感。

为了更进一步模拟用户在日常环境中的交流体验,虚拟现实系统的设计者将“人”的因素纳入其中。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数字化呈现被称为“化身”,具有二维或三维的多种形态,比较常见的如视频游戏中玩家操纵的角色。对虚拟现实与文化遗产结合的情况而言,在数字技术还原重建的虚拟场景中,用户以化身的形式体验作为访客甚至历史角色的感受。而部分实证研究证实,化身式互动对用户参与、沉浸感与信息接受效果存在影响。为了进一步增加沉浸感,许多VR作品还会增加“虚拟代理”的设计,用于引导用户与虚拟环境的互动。虚拟代理承担着类似于真人代理的功能,用户可以通过鼠标、键盘、语音或手势等方式与其进行交流。最初的虚拟代理往往只能反馈预先设定的行为和信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成熟,目前的智能代理能提供个性化的反馈,更自然地嵌入到用户的体验情境中,对用户表现出的各类需求即时做出响应。国内外许多博物馆提供的虚拟现实服务中都设计了虚拟讲解员,未必一定具有人的形态,有时是以画外音的形式。用户与虚拟代理的交流进一步强化了虚拟环境的真实感,让用户与虚拟空间及对象之间产生了双向的信息流动,用户角色从空间内的观察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222/875.html



上一篇:从淮剧《小镇》看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下一篇:技术与长春的文化遗产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投稿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编辑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版面费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