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浅谈传统文化遗产在创作中的应用与转换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壁画现状美感的界定 (一)壁画的现状美感 什么叫现状美感?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里有过这样的阐释:“美感就是审美心理,就是内在的自然的人化,它包含两重性,一方
一、壁画现状美感的界定
(一)壁画的现状美感
什么叫现状美感?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里有过这样的阐释:“美感就是审美心理,就是内在的自然的人化,它包含两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性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具有功利性的……”美感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反映了审美感受的变迁过程。李泽厚先生在哲学层面对美感的这段论述,我们可从他的专著中得到更为详尽的分析,在此已无需赘述。总之,美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是积淀在人类大脑中的反射,也是人类感性的进步。如果说士大夫文化画系统有其独特的气韵之美,那壁画的现状也有它独特的不均匀的斑驳之美。
何为“现状”,即代表当下的局面或当前的情况,“现状”一词在本文的语境中,则体现的是由组成壁画的几个层次相互作用后综合显现出的壁画状态,被称之为现状美感。那么壁画现状美感的组成部分由大致五部分组成,即支持体(墙体)、基础层、绘画层、腐化层、浮尘层。今天壁画所呈现给观众的视觉感受,是千百年来自然环境的衍变和诸多人为因素干预之后的结果,所以在当下被称之为“现状美感”。
我国传统绘画一般是画在以下几种载体之上的:绢、纸、木板和墙壁上,至今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是多以绢、纸为载体的卷轴画和以墙体为载体的各类壁画为主。我们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材料以及表现方法的运用,其中就可以从古代壁画为切入点展开。
中国古代壁画现状美感的形成十分复杂,它包括素材及结构、生存环境、历史形成、表现与非表现等多种因素,因此针对古代壁画的剖析,成为认识古代壁画现状美感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此次实践是通过对壁画的素材(材料)、构造以及现状形成的各种因素分别研究过后,通过对“现状”客观、艺术的“模仿”,体验各种材料和历史上的艺术表现与自然合体之后的美感效果以及艺术感染力度,因此古代壁画的现状美感得到体现。所以,壁画现状美感的概念可定义为——壁画经过历史和大自然的洗礼之后,所形成的壁画“现状”的综合表现,多种材料的交互并置所产生的美感。
(二)古代壁画现状美感的构造与成因
1.古代壁画现状美感的构成要素
(1)支持体(即墙体)
(2)基础层(使用颜料之前刷在墙体上的白土底)
(3)颜料层(即绘画层,亦称表现层)
(4)腐化层(墙体的各种分泌物、龟裂、剥落、烟熏火燎、风蚀雨浸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破坏的痕迹等)
(5)浮尘层(烟尘、灰尘等悬浮于壁画的尘层)
2.壁画五个层次的成因
(1)支持体
即墙面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敦煌是用麦秸、黄土、沙子等,而且克孜尔壁画基本上也是如此,墓室壁画有的则用麻、土、沙子等做一个壁画之后再画上去(例如唐朝的李贤墓),有的则是直接在墓室的砖面上作画,但永乐宫、法海寺等一些道教寺观壁画所使用的材料则有所不同,是土、麻刀、细砂和粗沙等。支持体材料的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到之后基础层的制作。
(2)基础层
就是我们一般情况下所说的“底子”。壁画墙壁上一般在上色前都会用白土打一层底,敦煌莫高窟有些洞窟中也有打红土底的,而克孜尔洞窟壁画中的69窟,则是直接画在砂岩上的。
(3)颜料层
亦称为表现层,是画面内容主要表现的层面,画面所能表现出的艺术效果和牢固程度完全受前两层基地制作的影响,因此墙体本身的粗糙、光滑、高低不平会对颜料层的表现有直接影响。
(4)腐化层
由于在历史长河中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墙体上的颜料被腐化、龟裂、剥落,而常年焚香祭拜的烟熏火燎,也会导致颜色变灰变暗。
(5)浮尘层
是由空气中的风沙、灰尘、烟尘以及各种微颗粒随时间的推移自然地依附在壁画表面所形成的一层保护膜,并且已经和壁画融为一体,其表现出一种松动的视觉感受,与敦煌壁画洞窟整体浑厚而坚实的效果形成对比,使壁画的整体艺术效果松紧兼容。
二、作品《破城子》的制作创作的启发
(一)创作主题的选择
《破城子》一画是我研究生期间创作的十三届美展的参展作品。由于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热爱,敦煌一直是围绕在自己思维中的重要课题,在经历过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丝路明珠壁画现状模写项目之后,使得对以壁画相关的创作思路,和有关古典艺术如何向当代艺术表现转化的问题,成为了日后汲取灵感和创作初衷的思想源头。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217/872.html
上一篇:日本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下一篇:蜕变与重生 ——探寻岫岩玉雕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