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城市规划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城市规划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意义 近年来,为了促进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也越来越深入,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凸显,这
1 城市规划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意义
近年来,为了促进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也越来越深入,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凸显,这就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就实际来看,城市规划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不算十分理想,比如为了更快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很多历史文物、历史建筑都成为城市高楼中的“孤岛”,更有甚者,直接被钢筋混凝土建筑取代,即使部分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千辛万苦被保护了下来,但保护工作更多的是给予行政约束,并没有实际保护传承意识,“活”下来的意义就显得很空虚,这显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实则城市建设发展与传统文化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文化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突出城市的发展特色,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文化遗产而言,是城市的品牌及个性体现,在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及历史教育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是城市的历史载体,也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中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促进传承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这对于促进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及文明传承,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
2 城市规划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1)以长远发展角度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在城市规划中,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必要的内容,而如何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城市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了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而放弃区域规划和区域建设显然不利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而为了城市建设发展而放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显然也不利于城市的持续发展。所以,这就需要在城市规划中以长远的角度平衡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对规划设计的科学控制,站在大局观方向上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部署及统筹工作,保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时间与空间上与区域规划相协调。比如在旧城区的改造工作中,需要对旧城区的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工作,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基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区域的改造计划,解决旧城区改造与旧城区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保证城市改造更新与传统文化的统一发展。在旧城区改造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文化遗产的就有设施,比如,根据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风格对区域进行特色改造,这样即可以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各个载体,又可以体现城市规划的特色性和统一性。以重庆市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该街区历史悠久,宋代觉林寺的“觉林晓钟”极负盛名,街区包含了清代巴渝十二景中的“字水霄灯、龙门浩月”,是重庆城市山水格局的典型代表,展现了巴渝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开埠后,南岸沿江一带开洋行、办工厂、修码头、建货栈等,街区成为新兴的商贸区域,是重庆开埠历史的重要见证,为了更好地保护该区域的文化遗产,在城市规划中就以长远发展角度将该区域以旅游景观、商务休闲、城市人文景观的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建设。保护“簇群集中式”近代街区肌理特征;保持“开埠建市”建筑类型及高度特征。保护历史环境要素,城间小型山体和树木植被。保护传统街巷,慈云寺地块现存的黄家巷、海狮支路、八角巷等街巷及两横两纵街巷格局;米市街地块现存的米市街、下浩正街、门朝街、觉林寺街、董家桥巷、葡萄院巷等街巷及自由式空间格局;龙门浩地块现存的彭家湾巷、枣子湾巷、望耳楼巷等历史街巷以及阶道、路面顺应等高线修建的街巷空间特征。重点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预备名录。保护海狮支路、黄家巷、觉林街等沿线风貌建(构)筑物,共计200余处。通过这些保护策略达成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文化遗产保护,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区域发展,这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以及传统文化建设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
图1 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实景图
(2)分级分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在坚持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原则下,对历史文化遗存划区保护、分级分类保护。依法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现代建筑、优秀历史建筑(预备名录)等,划定保护范围,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提出整体风貌、历史景观要素、传统街巷、保护建(构)筑物、风貌建(构)筑物、建筑高度、建筑规模等多种类型的具体保护与控制要求。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127/850.html
上一篇:大遗址保护理论方法与研究框架体系构建思考
下一篇:AR技术与长春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