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功能创新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学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学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由此可见,文化作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主题,是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焦点问题。聚焦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功能,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重点,也是思政教育学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形成发展。因此,现代思政教育亦属于市场经济的思政教育。
一、时代环境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化转型是社会架构与文明形态重塑、转型的过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知识型社会,人类文明形态在选择与扬弃中融合碰撞,实现了信息文化、生态文明、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目标与内容,“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理念渗透于教育全过程之中。
(一)思政教育的现代性
现代化、全球化已席卷整个人类世界。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生产要素和产品通过市场来分配,经济组织和个人围绕有限的生产资源开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人的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开放意识得以增强。面对现代化进程,道德观念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继承了传统思想中的荣辱观念,融合、创新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了价值共识与文化认同。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领人在现实生活中彰显价值,通过塑造人的批判意识与人的建设能力,反求自身,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共进、发展。
(二)思政教育的多维性与包容性
思政教育的目标内容,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统领下,教育方法与载体也发生相应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教育方法更注重灌输与渗透相结合,二者有机结合,有助于将被动方式与主动教育结合,促进教育手段与目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是更加注重现实与虚拟载体相结合,多维化的载体途径,可以根据教育目的、对象与情境差别,实现认知教育与体验教育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在虚拟载体是以互联网、手机为媒介终端,可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增强沟通亲和力与主观感受力。
(三)思政教育内容面临的考验
文化产业与贸易的全球化,既刺激了跨文化的交流沟通,也促成了西方意识与价值观念的渗透于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全球化、网络化的背景之下,往往忽略了现实生活状态与抽象的教育原则之间的必要诠释,进而易于丧失教育的认同力与吸引力。
二、思政教育文化功能内容扩展
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外化、凝结的过程,呈现出传承性强、影响力深远的特点,基于文化与人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人存在的主题,在内容的设置、完善与创新过程中,彰显教育的文化属性,高度契合了人的现实境遇与价值诉求。
(一)基于个体培养与社会价值凝聚的教育内容
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分别彰显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文化诉求。思想政治教育以价值观教育为基本内容,以引导人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以合理理解自身与他人、群体的价值关系,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观协调统一为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基于国家与社会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机统一,成为真正具有自由个性的人。
(二)注重日常性非日常性的思政教育内容
日常生活旨在维系个体生活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日常交往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非日常性教育是以自为的方式,延续人的精神生命,立足于非日常生活的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要充分发挥鲜明的价值引领作用,实现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自然融通。
三、思政教育文化功能创新路径
人的文化属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给养,构建出深邃的文化意蕴,基于“时移世易”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因时而变,不断拓展文化载体,优化文化教育创新路径,实现人的文化存在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契合。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1/0118/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