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05/29]
历史书写中的民族文学立场 ——评高有鹏《中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中国民间文学通史》(一二三卷,线装书局2012年版)是“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花费三十年心血,凭借个人力量独立完成的一部历史文化研究巨著,勾勒出了历史以来至
0 引言
《中国民间文学通史》(一二三卷,线装书局2012年版)是“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花费三十年心血,凭借个人力量独立完成的一部历史文化研究巨著,勾勒出了历史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几千年来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变化的轨迹”[1]。作者在对大量的历史文献进行甄别、辨析、发凡的基础上勾陈总结,以煌煌三百万字,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历史阶段的民间文学发展变化联结成一个整体,显示出中华民族多民族文化共建的学术立场,表现出一代学人对中国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间文学史书写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的文学史书写,包括民间文学的历史书写,大多采用汉民族的视角。显然,在我国多民族社会结构的文化丰富性面前,这种单一视角有所局限。更何况我国五十多个民族中,有一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学传承完全依靠口耳相传。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学历史文化遗产的整理,就显得异常重要。这不仅显示了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尊重及其研究方法的独特性,而且显示出一种特殊的思想文化价值立场。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间文学史的书写,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一个时期主要是20 世纪50年代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55 级学生集体编著的《中国民间文学史》(上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为代表。其学术价值在于:一是注意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历史,强调了《阿诗玛》《刘三姐》等民间文学作品的典型意义;二是比较重视我国反映农民起义包括少数民族反抗压迫的民间文学作品,对这些在历史上被视为“异端”、受到排斥的内容予以新的叙述,这无疑是对民间文学史整体的修复、补充和完善。当然,它过分强调了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观念,或难免形成了新的偏颇。
后一个时期是20 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以祁连休等学者共同书写的《中华民间文学史》为代表。此书的章节以民间文学体裁划分,分别由不同学者专门撰写。其实,《中华民间文学史》之前,20 世纪80年代已经有了相关的民间文学史著述,较有影响的有段宝林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毛星主编的民族民间文学书系以及吴重阳等学者的民族民间文学历史的书写,还有各地学者编写的各个地区或者各个民族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史。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研究蔚然成风,打破所谓学科规划体制的学理研究,除了文学研究范围内的民间文学研究,还有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背景的民间文学研究。除了老一代学者的研究有新的突破,中青年一代大胆求索,诸如叶舒宪与陈建宪等学者的原型研究(包括图腾研究)、刘亚虎等的民间文学南北地域研究、尹虎彬等的歌手研究、杨莉慧等的表演理论研究、陈连山等的结构主义理论研究、陈岗龙等的东方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等,都在事实上推动了民间文学多民族、多学科、多视角的深入探索。2006年出现的刘锡诚《20 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是对这些成就的重要总结,也标志着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发展取得重要收获。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由全民族共同构建的,缺少各民族视角的民间文学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表现,应该说是不完备的。因而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典型性的多民族的中国民间文学史仍然被期待。
民族文学的集结点无疑在于民族性的贯穿与彰显,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需要在历史的具体联系中比较异同,需要在事实发现中述说。
2 《中国民间文学通史》运用多民族话语视角的书写模式
2.1 高有鹏民间文学研究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高有鹏重视文化研究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学术探索方式,他在民间文学研究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 世纪90年代之前,主要是田野作业的科学考察,以当年的《淮阳太昊陵庙会考察》《西华女娲城庙会采风思索》《民间庙会》《沉重的祭奠》《中国庙会文化》等著述为代表,其视野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表现作者对民间文学问题的思索以及对民俗现象的考察;第二阶段是20 世纪90年代之后,高有鹏主要侧重于民间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集中表现在《中国民间文学史》《庙会与中国文化》与《神话之源》等著述中。从这些著述中,我们发现高有鹏自己的学术积累主要体现在以田野考察为主要形式的感受与理解、以历史文献为主要形式的钩沉与甄别和对包括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在内的学术吸收与借鉴。他在《中国民间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专门把《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列入唐代民间文学史的重要一页,这表现了他对中华各民族民间文学问题的自觉关注。同时,他也非常注重文字学、古籍整理、考古学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如其所说:“在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关于少数民族的记录,包括其民间文学的记录并不少见,在《后汉书》等历史文化典籍中,甚至专章列出《西南夷列传》之类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记述,大量内容涉及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2]1215
文章来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网址: http://www.zrywhycyj.cn/qikandaodu/2020/1017/671.html
上一篇:“好园”往事
下一篇: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枫泾黄酒